韩媒: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中国天宫空间站将是人类唯一的空间站,但必须给中国人立规矩,以确保和平开发太空。 近期,国际空间站(ISS)退役的消息一出,韩媒就有人就跳出来说,中国的天宫空间站需要“立规矩”。 听上去像小摩擦,其实背后是一场关于未来太空秩序的讨论:太空的规则到底谁说了算?答案不是嘴上说的,而是挂在天上运行的硬件和它的合作模式里。 先说硬件,ISS从1998年开始建造,设计寿命只有15年,但它硬生生多撑了这么久,可现在的问题很多:600个左右的零件超保质期,机身裂缝、漏气问题频发,风险一直居高不下。 简单修修补补没办法根治,等不到2030年,ISS就得被太空拖船带到南太平洋的“尼莫点”,体面地退役。 相比之下,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则处在黄金期,它运转稳定,效率高,让德国网友惊呼“太空快递也太快了”。 加拿大朋友也说,中国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天宫不仅稳定,还在搞新实验,比如在太空里做小老鼠的生命科学研究。 换句话说,未来几年,天宫有可能成为人类在太空的主要科研“家”,这不是谁抢位子,而是新旧更替的自然规律。 硬件稳了还不够,天宫的“软件”同样出彩——它内置了一整套开放合作机制,从设计开始,天宫就打算向全球伙伴敞开大门。 中国已经和19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签了46项合作协议,首批科研项目就吸引了17个国家参与,不光有法德意等航天强国,还有肯尼亚、秘鲁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这种开放不仅是签署协议,还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共享行动上,比如,中国大方拿出珍贵月球土壤,让6个国家的科研机构申请使用,还和意大利一起合作“张衡一号”卫星。 通过这些实践,天宫在无声地告诉全世界:未来的太空秩序应该是平等、互利、包容的。 要说制定规则的资格,门槛很高,你必须自己造船、送人上天、能安全接回,中国能在太空话语权上领先,是靠这么多年的努力积累下来的。 看看中国航天员梯队,70后、80后、90后三代同堂,人才储备充足,准备迎接巴基斯坦航天员的合作。 反观有些国家,底气明显不足,韩国历史上只有一位航天员李素妍上过太空,还是2008年坐俄罗斯飞船去的,回来时还受了伤,之后也离开了航天领域。 在自己还没能力独立送人上天、安全接回前,就急着给跑得快的人定规矩,这画面有点违和。 太空秩序不是靠吵出来的,也不是靠口头声明,星辰大海的征途,归根结底要看谁有能力造船、开船、在太空长期稳定运作。 天宫的出现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新选项:真正的太空规则靠的是可靠技术、长期经验,以及真心实意搞合作的态度,实力和开放心态,才是未来太空新秩序的通行证。



顽石
煞笔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