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之间真的爆发冲突,美国真正的目标并不是台海或者南海,而是中国最重要的底牌——中国制造。 这可不是瞎猜,从这些年美国的一系列操作和实打实的数据就能看明白,他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抢几块地盘,而是要敲碎中国立足全球的产业根基。 中国制造早不是当年的小打小闹,如今已是全球产业链里拆不开、挪不动的关键枢纽。2023年的时候,中国制造的货物贸易出口已经连续15年攥着全球第一的位置,国际市场份额占到14.2%。小到家电服装,大到高铁核电,全球消费者家里或多或少都有中国造的影子。 更关键的是,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里,中国有220多种产量能排到全球第一,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成品组装,形成了一套别人短时间内抄不来的完整产业链。新加坡国立大学有个研究员说得实在,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里的地位根本没法替代,这话戳中了美国的痛处,美国怕的就是这种不可替代性。 你想啊,全球经济离了中国制造,不光物价得飞涨,连产业链都可能断档,疫情那阵子就看得很清楚,中国率先复工复产,靠着充沛的产能给全球补了缺口,光是原料药出口就撑住了不少国家的药品供应。 这种“定海神针”般的实力,让一直想当全球老大的美国坐不住了,他们心里门儿清,只要中国制造还稳着,中国的发展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才是对美国霸权最实在的威胁。 其实美国针对中国制造早有预谋,根本不是冲突临近才临时起意,早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搞的贸易战就露了马脚,加征关税的1333项商品,全是信息通信、机器人、医药这些“中国制造2025”里的重点领域。 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当时就直言不讳,说这就是冲着中国的产业升级来的,那份闹得沸沸扬扬的301调查报告更能说明问题,里面盯着的所谓“强制技术转移”“海外并购”等问题,本质上都是想打断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迈进的步子。 中国人民大学有个教授分析得透彻,美国短期喊着平衡贸易逆差,中期真正的心思是压制中国制造,保住自己的技术霸权。 为了达到目的,美国连“自伤八百”的招都用上了,最典型的就是卡中国科技企业的脖子,把华为列进“实体清单”,连带着全球用美国技术的供应商都不许给华为供货。 他们本想把华为逼死,没想到反而逼出了华为的自研能力,鸿蒙系统从内核到AI大模型全是自己搞的,2024年华为的全球电信设备市场份额还涨了2个百分点,达到34%。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后来出了份报告,说这波制裁让美国企业至少损失了330亿美元销售额,英特尔、高通这些巨头都遭了殃,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有意思的是,就算美国政府喊着“去中国化”,连他们最看重的国防领域都离不开中国制造。有份报告显示,2022到2023年,美国空军在关键技术领域对中国供应商的依赖度居然涨了68.8%,五角大楼其他机构的依赖度也涨了38.2%。 中国供应商数量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高超音速这些关键领域里,至今还是排第一,之前F-35隐形战斗机因为用了中国产磁铁被停产,闹了半天最后还是给了“特殊豁免”,接着用中国的产品。报告作者自己都承认,想把中国从美国供应链里彻底剥离,根本不可能。 台海和南海之所以被炒得热热闹闹,更多是美国的战术手段,这些地方冲突起来容易吸引注意力,既能拉拢盟友围堵中国,又能借机搅动地区局势,打乱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但真要动真格,美国绝不会把重心放在这些地方,毕竟就算占了便宜,也动摇不了中国的根本。可要是能打垮中国制造,比如搞垮新能源、半导体这些核心产业,那就等于断了中国经济的血脉,这才是美国最想看到的结果。 这些年美国喊着“制造业回归”,其实就是怕被中国制造赶超,中国研发投入平均每年增长14.2%,是美国的4倍,这种技术迭代速度让美国坐立难安。尤其是在绿色产能领域,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里中国占了一半以上,光伏、风电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光这些贡献的碳减排量就占全球41%。 国际能源署署长都承认,中国让清洁能源技术变得更便宜、更容易获得,这直接冲击了美国在能源领域的话语权。 美国的算盘打得精,但中国制造的韧性远超他们想象,从被卡脖子的芯片到新能源的核心技术,中国企业都在一点点突破。美国彼得森研究所的研究员早就看明白了,中国产品又好又便宜,交货还快,想排斥根本不现实。就算美国再怎么搞限制、加关税,中国制造依然能靠着技术升级和全球合作站稳脚跟。 说白了,美国把中国制造当成目标,本质上是怕自己的霸权地位不保,台海和南海只是用来迷惑人的烟雾弹,真正能决定中美博弈走向的,还是中国制造的实力。只要这条产业根基稳得住,中国就有足够的底气应对任何冲突,这才是美国最忌惮也最想打破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