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

余军侃武器 2025-11-12 12:42:19

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 1960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撤离,像一记闷棍砸在中国核事业头上。苏联专家卷走资料,北京的实验室瞬间空荡荡的。就在大家心里发慌时,一位苏联专家拉住中方同事,低声扔下一句:“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这王是谁?一句话点亮了希望,却也藏着多少隐秘的考验和抉择?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核事业刚起步,全靠苏联援助拉一把。1957年,两国签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派来一千多专家,带设备、图纸,帮着建实验室,教铀浓缩和反应堆设计。中国科研队在那几年,边学边干,逐步摸出门道,培养出一批骨干。那些日子,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大家围着仪器转,逐步搭起核工业的骨架。 转眼1960年,中苏关系出问题了。7月,苏联单方面撕协议,8月全撤专家。北京核研究所,一夜间安静下来,带走1390人、600份资料,只剩空架子。中国核项目卡壳了,供应链断,实验停摆。国家领导层开会定调,自力更生,靠自己闯关。科研人员天天对着残缺笔记发愁,进度表上全是问号。这时候,那位苏联专家的话传开,像一盏小灯,照亮了前路。 那位专家指的王,就是王淦昌。中国核物理界的老将,早年留学德国,1930年就提了中子验证方案,虽没条件做实验,但为1932年国际证实铺了路。抗战时,在重庆土屋里写中微子探测论文,奠定王-阿伦方法基础。1946年,他去苏联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领导粒子实验。1960年3月9日,团队在那儿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国际上轰动。他埋头数据,笔下曲线一条接一条。 12月22日,钱三强发电报请他回国。王淦昌当时在杜布纳办公室,电报摊开,他看完就收拾行囊。国外有先进设备,生活稳当,还有诺贝尔机会。可国家召唤,他二话不说,登上返国列车。回国后,化名王京,直奔西北基地。戈壁滩上,条件苦,帐篷漏风,冬天被子结冰。设备短缺,借一台高速摄像机得跑全国。 王淦昌负责核爆物理实验,和邓稼先他们并肩干。团队天天算临界质量,测链式反应。1961年夏,一次加工出事,放射性泄漏,他带头冲上。年过五十,他说老骨头够本,年轻人留着力气建大事。大家就这样咬牙顶,戈壁风沙里一步步往前挪。 除夕夜,基地冷清,王京和邓稼先守着油灯。邓稼先说,多年叫假名,今晚叫真名。王淦昌吧。两人热泪盈眶,继续聊参数。这份情谊,搁谁身上都得动容。科研路上,缺的不是天分,是那股为国不惜一切的劲头。 通过这些努力,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第一颗原子弹炸响。蘑菇云冲天,中国成了第五核国家。两年后,1967年6月17日,氢弹也成功。世界看呆了,这“中国速度”靠的就是自力更生、王淦昌们的汗水。西方媒体猜“K.C.Wang”是谁,他正顶风沙啃冷馒头。 王淦昌一生,三次和诺贝尔擦肩。第一次中子方案,第二次中微子方法,美国人1995年拿奖。第三次,1964年激光聚变想法,因保密没发,错过聚变奖。可他从不悔,说拿奖争个人光,造弹争国家气。1978年,项目解密,他恢复真名,回到北京。 他的路子,告诉我们,科学家得有祖国情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0 阅读:0
余军侃武器

余军侃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