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地去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业又苦,赚钱又少,那么想强留着工业,究竟有多难呢? 而那些还在拼命“守住工业底线”的国家,正在经历怎样的煎熬?这背后有资本的抉择,有政策的博弈,也有成千上万工人的命运沉浮。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国家选择、命运转折、以及人类未来生产方式的大问题。 20世纪初工业是一个国家最硬核的标签,谁有钢铁厂,谁有造船厂,谁就站在世界之巅。美国靠福特流水线建立起“世界工厂”的威名;英国更不用说,是全球最早的工业霸主;德国人造的精密设备,几乎代表着“质量”的最高标准。 但进入90年代后,这种“工业自豪感”慢慢变了味,美国率先带头,开始大规模“空心化”:工厂外迁,工人失业,城市衰败。底特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曾经的“汽车之都”,如今却成了“鬼城样板”。一栋栋废弃的厂房、破败的居民楼、长草的停车场,成了美国工业衰退的活教材。 但奇怪的是,这一切并没有引起其他发达国家的恐慌,反而像是一个信号,告诉大家:“制造业,已经不酷了。” 英国是第一个“彻底转型”的国家,撒切尔夫人时代,一场大刀阔斧的私有化改革,让英国的制造业加速衰败,煤矿关了,钢铁厂拆了,银行和金融机构却像雨后春笋般冒出。 到90年代末,英国已经变成一个“服务型国家”,伦敦金融城成了国家经济的心脏,而传统工业区,比如谢菲尔德、利物浦,则逐渐沉寂。 日本也没能逃过这场“工业撤退”,曾经的“日本制造”风靡全球,但随着泡沫经济破裂、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亚洲邻国的崛起,日本的制造业开始“出走”东南亚和中国,日本本土的工厂越来越少,而街道上却多了不少便利店、养老院和清洁公司。 德国看起来是个例外,直到今天,它还是欧洲制造业的代表,但即便是德国,也在经历“制造业边缘化”,中小企业苦苦挣扎,大企业不断外包,年轻人更愿意去做设计、金融、IT,而不是进车间拧螺丝。 工业的利润真的越来越低了,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利润率却低得可怜。 以服装制造为例,一个品牌T恤卖200块,工厂的利润可能不到10块,原材料、人工、水电、税收,每一项都要算得精细到小数点,但最终利润还不如互联网公司一次广告点击。 而且制造业的“苦”,不是说说而已,高温、噪音、灰尘、夜班……很多年轻人宁愿送外卖、做主播,也不愿意进工厂。人力成本上升,管理难度变大,工业的“门槛”不仅没降低,反而更高了。 更别提环保压力,工业排污、碳排放、能源消耗,都是政府重点盯防的对象,一旦出事,不仅罚款,还可能被关停。相比之下,开个咖啡店、做个咨询公司,轻松又体面,说白了工业不是没人要,而是没人扛得住。 韩国曾经是亚洲最具制造实力的国家之一,三星、现代、LG,这些名字曾经代表着国家的荣耀。但今天的韩国,制造业占比也在逐年下滑。年轻人不愿意进厂,企业纷纷外迁东南亚,甚至是印度。 韩国政府为了“守住工业”,出台了各种补贴、税收减免政策,但效果有限。你不能强迫年轻人去搬砖,也很难抵挡资本对“更便宜劳动力”的追逐。 再看中国,中国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还在死扛制造业的国家,不但没撤退,反而在“高端制造”上一路狂飙。 从华为的芯片、比亚迪的电车,到中车的高铁、三一重工的机械,中国制造不仅没有被“去”,反而越来越“卷”。 但这条路走得有多难,只有业内人知道,制造业的“内卷”程度,远超服务业。一家工厂要存活,不仅要价格低,还要交期快、质量好、售后强,还要能对抗国际政治环境、汇率波动、贸易壁垒。 说到底决定一个国家去不去工业化的,不是政策、不是情怀,而是资本,资本是逐利的,它不讲感情,哪里便宜哪里就有工厂;哪里利润高,资金就往哪流。 美国的工业不是政府“砍”掉的,而是资本自己搬走的,他们发现,搞互联网、搞金融、搞IP,比造车、造钢、造飞机更赚钱。 再回到中国,中国能守住制造业,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市场够大,政策够稳,人力资源还算充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还没到资本“彻底放弃制造”的那一步。 有观点认为,未来的制造业会“无人化”,机器人替代人工,AI接管车间,到时候制造业又会“香”起来,但关键那还是工业吗? 如果没有工人,没有车间,没有厂房,没有铁锤与火星子,那我们传统理解的“工业文明”,是不是就此终结了? 更现实的问题是,在你还没“高端”之前,资本就已经“出走”了。那你连底子都没打好,何谈未来? 工业是一个国家崛起的起点,却往往不是它停留的终点。 参考资料: 主要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的举措与启示 2025-09-16 新浪财经 各国应对“去工业化”兴衰启示 2025-07-12 新华社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