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韩国华人表示,韩国人的工资是中国人的八倍,中国人有什么资格嘲笑韩国? 一杯珍珠奶茶在上海卖18块人民币,放在首尔,价格直接翻倍还带小费。韩国游客金敏智站在南京东路的奶茶店门口,惊讶到张大嘴巴:怎么奶茶这么便宜?上海的日料也不贵,吃一顿跟首尔便利店差不多价。 她感慨:“这地方是性价比天堂。”可她回国后刷到网络上一句话,“韩国人工资是中国的八倍,中国人还有脸笑话韩国?”到底是谁在自信?又是谁在自欺? 工资翻几倍不是重点,数字游戏玩得再花哨,也改变不了生活体验的冰冷现实。买得起什么才是关键。 “八倍”这个说法,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在中文网络上流传,它的来源大多是把三星、现代这种韩国财阀的高薪岗位,拿来对比中国中小城市的普通打工族,听起来像是田忌赛马,实则张冠李戴。 韩国统计厅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韩国平均月薪约合人民币1.2万至1.4万之间,而中国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平均月薪超过8000元,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白领甚至早已突破万元线。 韩国的工资分布极其不均,真正过上中产生活的,大多集中在财阀企业、科技行业和出口制造业。至于在首尔街头送外卖、在便利店轮夜班的打工族,他们的收入远没那么光鲜。 中小企业员工、服务业从业者的薪资甚至低到让人怀疑人生。也就是说,韩国的高工资,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局部富”,不是全民普惠的“整体好”。 工资听起来是高了,开销是只字不提,房子是想都不敢想。在首尔江南区,一套普通公寓动辄上亿韩元。传贳房制度下,租房都要掏出大几十万做保证金,普通年轻人要么住在半地下室,要么啃老。 一颗白菜能卖到17块人民币,一斤牛肉319块上下,这可不是高端超市的有机食品,而是普通家庭超市的日常采购。水果对韩国人来说,从来不属于“自由”的选项。谁家冰箱里一大堆苹果、橙子、猕猴桃,不是饮食习惯,是家庭资产的象征。 生病住院也烧钱,虽然有医保,但自费部分高得让人心慌。加上昂贵的交通、通讯和保险支出,一个韩国双职工家庭,每月结余少得可怜。家庭债务正在成为韩国金融体系的隐患,很多人靠刷信用卡维持体面生活。 中国这边,虽然工资数字没有那么耀眼,但生活节奏的多样性、消费选择的广度,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从咖啡馆到健身房,从外卖到共享单车,从租房平台到医保报销体系,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和消费自由度,在亚洲已经是数一数二。 尤其是一二线城市里,年轻人即便月薪不过万,也能通过合理规划过上有质量的生活,不至于为一颗西红柿斤斤计较。 韩国游客在上海感叹“便宜”,并不是因为中国便宜,是因为在本国太贵。当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发现自己的钱变得“值钱”,那不是对方便宜,而是本国的购买力被侵蚀了。所谓“性价比天堂”,其实是一种跨国错位的心理投射。 中韩两国在人均GDP上差距仍在,但一旦换算成购买力平价,差距就小得多了,中国人的工资虽然数字低,但能买到的东西并不比韩国人少多少。甚至在一些生活维度上,比如住房租赁、蔬菜水果、交通通勤,中国大城市的成本反而更低。 住房是否安心,食物是否新鲜,医疗是否可及,这些,才是决定一个人生活质量是否感到富足的关键指标。 “韩国人工资是中国的八倍”这种说法,听起来像是一种优越感表达,实则是对现实复杂性的回避。数字背后藏着结构性问题、社会成本和生活压力,不是一句口号能概括的。 中国正在走的是扩大中产、普及服务、减轻个体负担的路,而韩国则依赖出口、财阀和集中化体系维持增长。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但最终要看到的是那条路能让多数人过得更轻松、更体面。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对韩免签后840万韩国人来华消费,原来韩国人这5点消费观这么超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