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边出了新规,东方大国的卫星服务不让用了,说是安全优先,外方卫星统一去印度国

冷紫叶 2025-11-12 16:07:47

印度这边出了新规,东方大国的卫星服务不让用了,说是安全优先,外方卫星统一去印度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递材料,牌面摊开,谁能上天谁得下来,广播公司之前靠中国卫星的那一批,给了时间到明年三月,之后要彻底换轨。 有意思的是,这场审核并非一视同仁,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星链、一网公司这些欧美企业的申请大多顺风顺水,很快就拿到了继续服务的许可。但中国公司的境遇截然不同,大部分申请直接被驳回,少数几家勉强拿到授权的,也只有短短几个月的缓冲期。这种差别对待,很难让人相信真的只是单纯出于安全考量。 作为中方公司在印度的本土授权合作伙伴,InorbitSpace的总经理戈希尔一肚子委屈。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过去几个月里,他们和中方公司管理层跟印度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以及相关部门谈了一轮又一轮。 即便监管方自己都承认,中方公司已经为印度服务了33年,期间从未出过任何岔子,所有上行链路都经过印度内政部等多个部门的层层审批,但就是不给长期授权,连个明确的拒绝理由都没有。 这背后的门道,得从印度太空产业的发展轨迹说起,搁以前,印度自己的太空技术实在拿不出手,别说支撑全国的通信和广播需求,就连基础的卫星研制都得依赖外国,那时候没办法,只能敞开大门,允许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卫星服务商进来填补空白。 但这些年情况变了,印度在太空领域的野心越来越大,尤其觉得太空跟国防安全绑得越来越紧,不再愿意把这块“关键安全域”的主动权交到别人手里。 印度的算盘打得很精,借着“安全”的由头把外部竞争者赶走,其实是为本土太空产业腾地方。这些年印度一直在砸钱搞自己的卫星系统,从早期的INSAT系列到后来的GSAT系列,前后发射了28颗通信卫星,虽然中间有过发射失败的波折,但确实攒下了不少技术家底。 更关键的是,印度开始放开太空领域给私营企业,2022年天根宇航发射了首枚私人火箭,2024年阿加尼库尔把3D打印发动机的火箭送上天,2025年初又完成了私营公司主导的太空对接实验,短短几年里冒出了250家太空初创公司,整个产业生态眼看着就要起来了。 印度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早就放出话来,目标是到2033年把本国太空经济规模做到440亿美元,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现在的2%提升到8%。而通信和广播业务正是他们眼里最肥的一块蛋糕,是拉动增长的主力。 这时候把中国卫星服务踢出去,等于是把这块庞大的市场直接送到本土企业嘴边,靠着行政手段帮自家产业铺路,典型的“印度制造”在太空领域的落地玩法。 当然,地缘政治的影子也绕不开。清华大学的研究员钱峰就点透了这层关系,印度在卫星服务领域搞对华“脱钩”,根本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中印竞争背景下一系列“去风险”操作的一环。 印度有些政客总觉得,用潜在对手的卫星基础设施不安全,万一哪天关系紧张,数据可能泄露,服务也可能被切断。这种担忧听起来有点道理,但说白了,更多是借安全名义搞战略制衡。 印度自己也不掩饰对“数字主权”的追求,觉得依赖外国卫星就是暴露“外部脆弱性”,可这种强硬的做法,其实也藏着隐患。Zee这样的大公司还好,有实力快速切换到本土卫星或欧美卫星,但更多中小广播企业可能要为此付出高额成本。 更尴尬的是,印度本土卫星能不能完全接得住这么大的市场需求还是个未知数。INSAT和GSAT系列虽然发展多年,但之前一直要靠国际卫星补位,现在突然要挑大梁,未必能保证服务的稳定性和性价比。 中方企业的遭遇更凸显了这场政策调整的不合理,33年的合规服务历史,足够证明技术和安全上的可靠性,却换不来一个明确的说法。印度监管方连拒绝的理由都不敢明说,反而更让人怀疑所谓的“安全优先”只是块遮羞布。毕竟欧美卫星同样是外国服务,却能顺利通过审核,这种双重标准实在难以服众。 说到底,印度这波操作就是算着两本账,一本是安全账,借着地缘政治的紧张氛围,把太空领域打造成“安全高地”,巩固自己的战略主导权。另一本是经济账,借着保护本土产业的名义,为私营企业和国有卫星系统抢占市场,冲刺440亿美元的太空经济目标。 只是这两本账能不能算明白还不好说,强行切断长期合作的供应链,可能会让印度广播行业面临短期的服务断层。把商业合作绑上地缘政治的战车,也可能让其他国家对印度市场产生疑虑。毕竟卫星服务讲究的是长期稳定和技术可靠,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随便替代的。 明年三月就是个关键节点,到时候印度的本土卫星能不能顶上来,中小广播公司能不能顺利完成换轨,这些现实问题都会浮出水面。而所谓的“安全优先”,最终是真能保障印度的战略安全,还是只是为本土产业铺路的借口,或许也能看得更清楚了。

0 阅读:57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