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新上任的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安世半导体是目前荷兰唯一被允许与东方大国企业继续开展合作的荷兰公司。 而他这番关于安世半导体的表态,说白了就是荷兰政府绕了一大圈后,终于被现实按着头认了账。 这事儿根本不是突然的政策松动,而是一场被产业链、车企和自身利益三重夹击后的必然转向,安世能成为唯一被允许继续和东方大国企业合作的荷兰公司,每一条理由都藏着实打实的利益博弈。 安世这公司来头不小,最早是荷兰恩智浦的核心事业部,2016年独立出来后一门心思做汽车芯片。2019年被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拿下后,才算真正迎来爆发期。 谁也没料到,这家一度不起眼的半导体企业,五年内就从行业第11名冲到全球第3,在中国市场直接坐稳头把交椅,全球每四辆汽车里就有一辆用着它的芯片,每年光是产品发货量就高达1100亿件。 对荷兰来说,安世可不是外人,它在荷兰、德国等地的研发中心雇着几千名本地员工,过去五年给荷兰缴了1.3亿欧元的企业所得税。 更关键的是,闻泰接手后砸真金白银搞研发,投入从2019年的1.12亿欧元涨到2024年的2.84亿欧元,专利申请量从每年十几件飙升到2024年的110件,这种成长速度荷兰自己都没想到。 这场合作本是双赢的典范,转折点出在美国那边,2025年9月,美国突然搞出个“50%规则”,把母公司闻泰科技列进制裁清单后,连带着控股的安世也被拖下了水。 荷兰政府紧跟着凑热闹,搬出尘封七十多年的《物资供应法》,以莫须有的“国家安全”为由要强行接管安世,不仅冻结全球运营,还把中国籍CEO撤职,把股份“托管”给本地公司,甚至在10月26日断了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 可荷兰政府没算到,这步棋直接捅了马蜂窝,欧洲车企最先扛不住,大众、宝马、雷诺这些巨头接二连三找上门来告状。安世的车规级芯片根本没法即时替代,断供没几天,好几家车企的生产线就停了,每天的损失都是天文数字。 更打脸的是,中方当时刚宣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出口豁免,中国厂商能稳稳供货,欧洲车企只能眼睁睁看着差距,心里比谁都清楚谁才是供应链的定心丸。 国内产业界的反弹更让荷兰政府坐不住,自从ASML被迫限制光刻机出口后,荷兰半导体产业的增长基本停了。安世本来是为数不多的增长引擎,这下连它都要被折腾垮,不少企业公开抱怨“制裁思维要毁了荷兰经济”。 卡雷曼斯刚上任就喊着要“平衡安全与竞争力”,这会儿才真正明白,所谓的“安全”要是砸了饭碗,根本没人买账。 中方的应对也没给荷兰留瞎折腾的空间,商务部没跟着情绪化,反而把责任捋得明明白白,直接点出全球供应链混乱的源头在荷方,同时又放出磋商的信号,既给了台阶又划了底线。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让荷兰没了借口,毕竟真闹下去,受损的是自己的企业和就业。 更关键的是,荷兰政府发现自己根本卡不住安世的脖子,这些年闻泰早把产能根基扎在了中国,无锡、合肥、上海的工厂已经形成稳定供给,华虹、士兰这些代工厂也能接下安世的主要订单,晶圆产能“去荷兰化”早就完成了。 客户那边更不用说,安世的核心市场就在中国和亚太,就算荷兰强行夺权,也拿不到市场和订单,所谓的干预令不过是张废纸。 11月7日卡雷曼斯宣布暂停干预令,恢复闻泰的控制权,还要派人访华磋商,这哪是政策微调,分明是认怂。荷兰终于想通了,在半导体这种高度依赖全球协作的产业里,政治口号顶不过生产线的需求,意识形态拗不过真金白银的利益。 安世能成为例外,本质上是它自己的实力和产业链地位说了算,它不像其他企业能被轻易替代,反而牵着欧洲车企的命脉,连着荷兰的税收和就业。荷兰要是真把这条路堵死,受损的只会是自己。 卡雷曼斯的表态,说白了就是荷兰在现实面前低头,承认经济规律比地缘政治偏见更硬气。 现在再看这事就很清楚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话语权从来不是靠政治命令抢来的,而是靠产能、技术和市场撑起来的。安世这出戏,就是最生动的例子,谁能稳定供货,谁能创造价值,谁就有底气,谁也没法随便拿捏。荷兰这次的转向,不过是回到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上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