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传来动容暖心一幕!杜聿明将军女儿杜致廉,公开了大陆寄来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是官方首次给台湾老兵家属发此类荣誉,谁忘了杜将军的功绩? 杜聿明是公认的国民革命军杰出将领,从古北口铁血坚守,到昆仑关大捷,再到滇缅远征,几乎每一次关键节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933年古北口的三昼夜死守,4000余人伤亡换来2000余日军阵亡,年轻的杜聿明一战成名,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9年昆仑关大捷,杜聿明指挥第五军在艰苦条件下,步坦协同强攻日军主阵地,18天激战,歼敌4000余人,缴获山炮10门、机枪182挺。 这不仅是中国军队首次正面对日军精锐师团取得攻坚胜利,也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昆仑关的胜利,甚至连国际媒体都给予高度评价。 滇缅战场的艰难远征,更是杜聿明将军的传奇一页,1942年他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面对复杂地形和敌强我弱的局面,在同古保卫战以一万人力顶住日军四万大军,掩护英军安全撤退。 1944年反攻缅北时,杜聿明又成功指挥新1军、新6军歼灭日军4.9万,打通滇缅公路,这些战役,为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主力之一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次大陆官方将纪念章寄送到台北杜家,是对杜聿明将军抗战功绩的权威再认证,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对所有参与抗战的国民党将士的集体致敬。 纪念章的颁发,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象征,长期以来,由于两岸政治因素,台湾抗战老兵及其家属在荣誉和历史承认上,始终有遗憾。 这次大陆率先向杜致廉女士等台湾抗战将领家属颁发纪念章,是历史认知层面的重要突破,它不仅仅是一次荣誉的补偿,更是民族精神的共同见证。 很多台湾同胞对杜聿明将军的事迹并不陌生,昆仑关战役遗址上,至今还保留着杜将军亲笔题写的“不仅足寒敌胆,抑且丕振军威”。 每年,许多台湾民众都会前往祭拜,表达对英烈的敬仰,这种跨越海峡的情感共鸣,如今通过纪念章的具象化呈现,被进一步放大和传递。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台湾部分政治势力推行“去中国化”,弱化台湾光复和抗战历史,甚至在某些教材中混淆历史事实。 实际上,在台湾社会,抗战记忆并未被彻底淡化,2025年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期间,岛内民间纪念活动规模明显超过官方主导。 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主动寻访抗战遗址、参加纪念活动,说明民众对两岸历史认同正在悄然回归,杜致廉女士公开纪念章,也正是这种社会情感的真实流露。 从两岸关系的视角看,这次纪念章事件无疑是一个重要风向标,近年来,大陆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同时,更加重视通过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来推动两岸交流。 纪念章的颁发,不仅是对台湾抗战贡献的肯定,也是“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具体实践。 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也在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大陆通过纪念抗战胜利、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不断强化国际社会对“台湾属于中国”的共识。 两岸关系的历史轨迹告诉我们,团结才能共赢,分裂只会两败俱伤,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台湾同胞奔赴大陆抗日,这些史实至今仍有强烈警示意义。 面对复杂多变的台海局势,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成为摆在两岸同胞面前的现实课题。 如今通过纪念章,国家再次重申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正义的坚定立场,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所言,日本若在台海问题上“玩火”,也难免遭到历史的警示。 这次纪念章事件,也为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应深化两岸抗战历史的学术合作和青年交流,让更多台湾年轻人了解真实的两岸历史。 杜致廉女士在台北展示纪念章时说,这不仅是父亲的荣耀,更是民族的记忆,很多台湾网友也表示,看到纪念章,内心感到非常自豪和感动。 历史从未远去,民族大义始终在心,无论两岸局势如何波动,这份共同记忆都不会消失。 其实,每一个有抗战家族故事的台湾家庭,都会在这一刻感受到民族的温度。纪念章不仅是金属的重量,更是历史的厚重。 面向未来,无论是深化文化交流还是完善制度保障,两岸都需要在民族认同、历史记忆上不断努力。 抗战胜利的历史启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两岸同胞唯有团结奋斗,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杜聿明将军的名字,已经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杜致廉女士手中的纪念章,不只是一个家庭的骄傲,更是两岸共同情感的纽带。 它昭示着历史不会被忘记,民族的根脉不会断裂,每一代中国人都应铭记先烈、守护和平,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完全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信源: 李牧野:抗战纪念岂容绿营“台独”算计 2025-08-12 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