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反美牌,主要就押在霍尔木兹海峡上。 这地方是石油运输的要道,每天有五分之一的世界原油从这儿过,伊朗一放话要封锁,全球油价就得跟着跳水。 可问题是,伊朗自己的石油出口有九成得走这条路,真要彻底堵死,美国靠其他地区进口石油和本土页岩油能自保,欧洲、日韩等国等能源进口国才是最先难受的,而伊朗自己很可能先扛不住。 近几年,在美国高压制裁下,伊朗石油出口量大幅下滑,高峰期曾经达到250万桶每天,现在多数时间都在50万桶以下。 不过,除了石油通道威胁,伊朗还在核谈判、导弹技术、代理人网络、能源贸易等多个层面与美国周旋。 近年来,伊朗还在悄悄扩大天然气出口,2025年,通过“北溪2号”支线向欧洲供气同比增长45%,部分弥补了石油被制裁带来的损失。 虽然总规模还是有限,但多元出口渠道多少增强了伊朗的经济韧性,能源结构的调整,让伊朗在被制裁下至少有了一点底气,不至于被彻底掐死。 军事领域,伊朗的非对称打法越来越“精细”,6月对以色列的突袭中,伊朗用100架无人机和导弹混合攻击,让以色列“铁穹”系统的拦截成本飙升,防不胜防。 更牛的是,伊朗在波斯湾沿岸的山脉里,修建了30多个地下导弹城,美军就算空袭,也很难彻底摧毁。 只要有需要,伊朗可以在一小时内发射数百枚导弹,逼得对手不敢轻举妄动,这种“区域拒止”战略,让美军在波斯湾的每一步都要掂量风险。 除了常规军力,伊朗的核威慑也在悄然升级,2025年,伊朗的铀浓缩丰度已经突破60%,理论上储备足够制造1—2枚核弹。 福尔多核设施的离心机数量比2018年还多20%,虽然伊朗嘴上还是说“和平利用”,但前高官拉里贾尼都公开表示,有能力在两周内完成核武器组装。 这种“准核威慑”,极大提升了美以对伊朗采取极端军事行动的门槛,美国清楚,一旦真把伊朗逼到墙角,可能就会引发核扩散,风险巨大。 在外交和地区安全层面,伊朗依靠的是一张覆盖中东的代理人网络,黎巴嫩真主党手里有15万枚火箭弹,能随时打击以色列北部;也门胡塞武装则控制曼德海峡,2025年曾拦截过12艘与以色列相关的油轮,让全球航运成本大涨。 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港成了伊朗无人机和导弹的前线基地,伊拉克的“人民动员力量”甚至推动议会通过法案,要求美军撤离。 这些代理人力量,极大分散了美国的战略注意力,也给以色列和沙特制造了极大安全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虽然被制裁得很惨,但经济韧性比外界想象的要强,2025年,官方通胀率42.4%,但通过补贴面包、药品等基础民生,贫困率被控制在35%以下。 德黑兰的自由市场上,美元兑里亚尔的汇率比官方价低30%,黑市电子产品、走私奢侈品流通,多少缓解了普通家庭的生活压力。 与此同时,中俄两国也在不断为伊朗“输血”:2025年俄罗斯向伊朗出口粮食和武器金额高达120亿美元,中国对伊投资已增至500亿美元,重点投向石油、铁路等基础设施,这些外部援助,为伊朗扛住制裁提供了一定支撑。 但藏在表面“硬气”下的,是很多结构性风险,伊朗的财政收入有45%还靠石油,如果中国未来因为能源转型减少进口,伊朗经济可能就要崩盘。 所谓“两周造核”更像是一种政治吓阻,真要武器化还面临弹头小型化、引爆装置等一堆技术难题,美国情报机构判断,伊朗即使“冲量”,距离真正拥有核武还需要6至12个月。 内部改革派和保守派在核政策、经济开放等问题上分歧严重,2025年多地已经爆发反政府抗议,政权稳定性其实不如外界想象。 2025年,美军在波斯湾部署了两个航母打击群,还带来了“铁光束”激光防空系统,号称2026年前能实现对无人机的“零成本拦截”。 这对伊朗的无人机战术是个巨大威胁,如果美军真下狠手,伊朗现有的非对称策略恐怕很难支撑长时间的高强度冲突。 综合来看,伊朗的反美策略其实就是一场“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消耗战,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威慑、核门槛的模糊博弈、代理人网络的多点牵制,伊朗逼着美国不得不权衡打击代价和制裁效果。 虽然伊朗经济承受着巨大压力,但“韧性生存”策略让它撑过了十年对抗,未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在中东的推进,俄罗斯能源合作的加深,伊朗的战略空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当然,这条路风险很大,只要能源出口一出问题,或者美国真能在波斯湾实现能源运输替代,伊朗的底牌就会失效,核威慑的“门槛”也并不牢靠,国内的社会矛盾一旦失控,可能比外部压力更致命。 总体上,伊朗的反美模式是“非对称消耗”,靠的不是绝对实力,而是灰色空间和持久抗压,美国如果无法彻底切断伊朗的外部生存通道,这场拉锯战恐怕还会继续长期下去。 参考信源: 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伊朗的“七伤拳” 2025-06-24 09:41·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