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中国有5所大学跻身全球前40名,韩国一所也没有!韩国媒体《全球经济》发表文章称,当世界各国为培养顶尖人才而展开竞争时,中国大学正迅速提升竞争力。英国大学排名机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近日发布的“2026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显示,中国共有5所大学跻身全球前40名,比去年的3所增加了2所,创历史新高。中国共有35所大学进入前500名。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韩国媒体《全球经济》11月7日发文点出,中国高校在全球教育赛道上跑得飞快,直接让韩国人有点不是滋味。毕竟,韩国教育一向自诩亚洲强手,可这次THE排名里,韩国顶尖学校一个都没挤进前40,中国却一下子多出两所,足足5所上榜。这不光是数字游戏,还反映出各国在科研投入和人才输出上的真功夫。THE的评估体系可不是随便比比分数,它看重教学质量、科研影响力、国际视野和知识转化这些硬指标,总共覆盖了2000多所大学,数据来自上万份问卷和上百万篇论文引用。简单说,谁的实验室产出多、师资博士比例高,谁就占便宜。中国高校这几年在这块儿下足了本钱,难怪能从去年3所前40跃升到现在5所。 先聊聊中国这5所学校吧。清华大学稳坐第12位,已经是连续第三年锁定了这个位置,在亚洲稳稳第一。北京大学紧跟其后,第13名,俩学校就像一对难兄难弟,科研产出拉满。复旦大学这次冲到第36,浙江大学第39,上海交通大学第40。这三所新晋的,进步速度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浙江大学,从去年并列47直接跳到39,上海交大从52升到40。THE负责人直言,中国高校的科研质量和影响力是关键推手。拿数据来说,中国大陆高校在研究质量得分上排全球第七,仅次于美英等老牌强国。这背后是实打实的投入:国家层面加大了基础研究经费,高校间合作项目也多起来。 反观韩国,这次排名有点尴尬。首尔大学位列58,从去年62小幅回升,算是韩国国内老大,连续十年没让位。可前40一个韩国学校都没影儿,这在亚洲邻国对比下,就显得压力山大。韩国教育界这些年也砸了不少钱建“世界级大学”计划,但成效没那么快见效。首尔大学在国际学生比例和论文国际合作上得分不错,可科研影响力和产业转化环节还需加强。韩国媒体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在敲警钟,说各国都在抢顶尖人才,中国这势头太猛,韩国得加把劲儿了。想想看,韩国经济高度依赖科技出口,像三星和现代这些巨头,本该和高校深度绑定,可排名显示,韩国高校的知识转化得分只有全球平均水平,说明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子还得优化。韩国政府最近在推“教育创新2030”方案,目标是到2030年至少一所学校进前50,但路还长着呢。 日本这边倒是有点小惊喜。东京大学升到26位,比去年高2名,创了历史最高。整个日本有115所大学进前1000,这数字在亚洲算中上。日本高校在教学和国际视野上向来稳健,这次东京大学在研究质量上加分不少,得益于诺贝尔奖得主云集的效应。今年日本还拿了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科研声誉直接拉高了排名。日本教育模式强调基础扎实,东京大学的学生培养体系从本科就注重跨学科,毕业生在全球企业里竞争力强。但日本也面临老龄化问题,高校招生和师资补充得跟上节奏。总体看,日本和中国在亚洲教育版图上互有长短,中国靠规模和速度,日本靠精细和声誉。 再看欧美老大哥们,美国大学这次有点下滑。前500强里只有102所,创了历史新低,25所学校还创了最低位次。这跟美国国内教育经费分散、国际生减少有关系。疫情后遗症加上地缘政治因素,让不少外国学生转向亚洲学校。美国高校在顶尖层还是霸主,前10里占7席:麻省理工第2,普林斯顿和斯坦福并列3,耶鲁和加州理工并列4,哈佛第5(并列)。哈佛从去年第3滑到5,这在哈佛人看来估计够呛,但整体科研影响力还在那儿摆着。美国大学的优势在于校友网络和捐赠基金,哈佛的捐赠池子超500亿美元,够它折腾好一阵子。可长远看,美国得警惕中国高校在AI和生物科技上的追赶速度。要知道,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经全球第一,美国学校如果不加强国际合作,就容易掉队。 英国呢,牛津大学第十次蝉联榜首,这霸气侧漏。剑桥大学并列第3,伦敦大学学院第9,帝国理工第10。英国高校的教学得分高,学生反馈调查里总能拿高分。THE排名强调的“教学环境”指标,英国学校靠历史底蕴和小班化教学占优。但英国也面临脱欧后欧盟生源减少的麻烦,国际分数略有波动。相比美国,英国前500强有更多学校,达51所,密度高。牛津的成功秘诀在于平衡:科研不光追求量,还重质,论文的国际引用率稳居前列。 这排名一出,全球教育圈子热闹了。亚洲高校整体崛起,中国、日本领头,韩国在追赶。THE数据还显示,全球前200里亚洲学校占了近1/3,比五年前翻倍。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高校从恢复高考到如今全球前茅,用了不到50年,这速度在历史上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