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点名!“人民”二字岂能随意用作商业招牌?这家名为“人民咖啡馆”的店铺,正因此陷入舆论与法规的双重审视。 或许不少人此前并未听闻此店,但它并非普通街边小店——从店面招牌、内部装潢,到产品包装及宣传标语,均大量采用红色主题元素,以此打造独特风格,吸引众多消费者前来“打卡”。 然而,这种以“人民”为名的商业行为,本身已涉嫌违规。根据我国《商标法》第十条及《广告法》第四条规定,任何可能误导公众、损害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标识,均不得作为商标或广告内容使用。“人民”一词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政治内涵与公共属性,直接用于商业招牌,易使公众误认为其具有官方背景,显然已触碰法律红线。 从价值导向来看,将“人民”用于商业营销,本质上是一种对严肃概念的娱乐化解构。若此类行为被默许,将可能导致更多商家跟风滥用,从而削弱“人民”一词的严肃性与凝聚力,对社会价值观造成侵蚀。 即便从文化契合度来看,“人民咖啡馆”亦显得牵强。其宣传语称“用咖啡讲述中国故事”,但咖啡并非我国传统饮品,更与红色主题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缺乏内在联系。所谓“用咖啡讲中国故事”,难免令人产生违和感,甚至引发对历史语境错位的质疑。 在商业逻辑层面,“人民咖啡馆”亦难自圆其说。若其定位真如名称所示“亲民”,产品定价理应符合大众消费水平,然而实际价格并不低廉,难以体现“人民”二字应有的普惠性。 更值得深思的是企业回应背后的动机。在舆论发酵后,店家虽承诺整改,却未就其使用“人民”一词的初衷作出合理解释,且仅在中国大陆范围内进行调整,海外门店仍保留原名。此举进一步令人质疑:所谓“人民情怀”是否仅为商业噱头?是真有情感认同,还是借“爱国饭”谋利? 商业创新固然值得鼓励,但绝不能以牺牲核心价值为代价。“人民”二字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不应沦为商家博眼球的营销工具。此次事件也为所有市场主体敲响警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守住底线,尊重民族情感,维护文字的庄严。商业可以有趣,但不能无度;营销可以创新,但不能失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