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衰落的速度,可能比我们大家预想的来得更快。悲剧的是,习惯了养尊处优的西欧人无法承受这种下行带来的福利下降和收入下降。当下降达到20%的临界点时,一切都会走向失控。 如果说欧洲曾经是世界秩序的设计师,现在却更像是自己规则的受困者。 德国工厂的机器声越来越少,法国政坛一个月换仨总理,而街头的愤怒却越来越多,欧洲的“问题清单”已经不是修修补补能解决的事儿,是真正跑偏了方向,可怕的是,这个偏差还在加速。 过去大家以为欧洲只是“短暂感冒”,冲突、能源价格波动,是阶段性冲击,但现在看来,这不是小问题,而是深层体质出了问题。 德国经济在2025年正式进入负增长,0.3%的增长之后,直接掉头向负,这不是“减速”,是“熄火”。 作为欧盟的主引擎,德国经济一旦掉头,整个欧元区也跟着下滑,现在数据摆在那儿,第一季度GDP只涨了0.3%,第二季度更是跌到0.1%,几乎站不住脚了。 把问题推到能源或者战争身上,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核心矛盾是,欧洲的增长模式已经老化,产业结构正在被时代抛弃。 一个信号格外刺眼:德国70%的能源密集型企业正在把投资搬出欧洲,不是转移市场,是连根拔起。 而目的地,常常是中国、东南亚这些成本低、供应链完整、政策稳定的国家,比如巴斯夫,把130亿欧元投入到中国湛江建厂,这不是“试水”,是战略转移。 更直接的数据是:德国企业每年有超过2000亿欧元的资本外流,远远高于五年前的水平,这种资本外逃,不只是财务操作,而是对本土未来失去信心的体现。 一旦产业链外流,失去的不只是GDP,还有就业、税收、创新能力和整个经济的“堆积层”,欧洲原本引以为傲的“高价值制造”,正在变成“空壳制造”,表面还在运转,实则核心已被掏空。 欧洲的福利社会曾经是全球羡慕的样板:上学免费、看病报销、退休有保障,可如今,这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制度,开始一个个亮红灯。 德国天然气价格三年涨了三倍,法国核电站频繁减产,能源账单直接让中产阶层也开始勒紧裤腰带。 一套房子的冬季取暖费,可能比过去一个月的工资还高,法国政府还想增加军费投入,可养老金系统已经入不敷出,社会对改革的抵触情绪越来越重。 普通人开始怀疑,自己交了一辈子税,换来的福利还能撑多久?而政府也进退两难:砍福利,民众反弹;不砍,财政扛不住。 这种“制度焦虑”,才是欧洲真正的危机。不是没钱,而是不知道钱怎么花才不炸锅。 政坛的动荡,是社会系统开始失控的前兆,法国总理勒科尔尼上任不到一个月就辞职,这不仅仅是政治斗争,而是治理结构本身出了问题,选民越来越分裂,政党越来越短视,政策越来越难推进。 德国也好不到哪去,政府提出削减部分社会福利,立即遭到强烈反弹,改革变成了政治自杀,什么都不动又解决不了问题,结果就是:大家都知道要变革,但没人敢真正动刀子。 这就像一辆下坡失控的车,司机知道要刹车,可一踩刹车就可能翻车,于是只能咬牙向下冲。 而欧盟层面,气候目标、能源政策、财政协同,一个个都成了扯皮现场,内部缺乏统一步调,外部又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欧洲的整体行动力已经被严重削弱。 欧洲的中产阶层,曾经是稳定的基石,而现在,他们成了最焦虑的群体,上有老、下有小,税收重、工资涨不上去,福利缩水、生活成本上涨,生活的确定性正在消失。 而年轻人则更加迷茫,就业机会减少、房价高企、社会流动性下降,欧洲梦正在破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出走,去北美、亚洲寻找机会,这种“人口外流”的趋势,虽然不像资本那么直观,但影响更深远。 政客口中的“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对普通人来说,听起来都像是远离现实的口号,他们更关心的是:明年还能不能取暖、孩子的学费还能不能减免、退休金还能不能按时到账。 当这些基本问题都开始动摇,对未来的信心也就跟着塌了。 欧洲的问题,不是一次金融风暴能解释清楚的,也不是哪个政客能一拍脑袋就解决的,它是结构性的、多层次的、涉及产业、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困境。 当经济增长停滞,产业转移加速,社会福利压顶,政治系统卡壳,这条曾经引领世界的“老船”,正在风雨中找不到方向,而最危险的,不是现在的困难,而是欧洲内部仍有人相信“旧路还管用”。 下降的20%,不只是GDP的数字,更是信任系统的临界点,一旦越线,真正失控的,不是经济,而是社会稳定本身。 欧洲,到了该重新定义自己的时候了,不是回忆黄金年代,而是认清现实、重构未来。只不过,这一次,它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浪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