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称,中国载人登月计划原本是在 2030 年前完成,但在第 75 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国际宇航联合会(IAF)曾公布中国将在 2028 年进行载人登月,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尽管这一信息并非由中国官方直接发布,但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全球最大航天组织,IAF所释放的信号显然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更值得思考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燕生在同一场合透露:中国计划于2027年发射“天都二号”,并于2028年发射“天都三号”和“天都四号”,以构建月球通信导航系统,这一“月球版北斗”的建设时间轴,恰好与2028年登月节点紧密衔接。 在技术准备方面,为登月量身打造的长征十号运载火箭预计2027年首飞,新一代载人飞船已完成试验,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关键技术也陆续取得突破,这些进展让2028年实现载人登月显得愈发可信。 此外,中国通过嫦娥系列任务积累了扎实的月球探测经验:嫦娥三号、四号实现了月面软着陆,嫦娥五号成功完成采样返回,这一系列稳步推进的“三步走”,为最终的载人登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航天所采用的“国家队主导”模式,也在组织层面展现出独特优势,相较于美国更多依赖SpaceX等商业公司的方式,中国这种集中力量推进重大工程的方式,在资源整合与进度管控上表现更为高效。 与此同时,中国牵头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也在加速推进,与俄罗斯、巴基斯坦、阿联酋等国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实现载人登月任务的紧迫性。 那么,如果中国在2028年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将意味着什么? 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载人登月的国家,更重要的是,中美两国很可能将在相近的时间窗口内相继重返月球,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预计在2026年实现载人绕月,2028年前后实施登月。 这看似构成了一种竞争格局,实则在客观上推进了全人类对月球开发的整体进程,往昔仅美苏可涉足的月球领域,正吸引着更多国家踊跃参与其中。 值得强调的是,将中国登月计划的时间提前简单理解为“太空竞赛”并不全面,背后实际反映出航天技术发展已进入“可预期突破”的阶段:当基础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进展便会加速,中国航天通过二十多年持续投入,正迎来成果的集中涌现期。 有趣的是,中美在登月路径上选择了不同模式:美国更加倚重商业力量,例如SpaceX的星舰,而中国则以国家队为核心,两者各有特点,但中国模式在确保大型工程进度方面显示出其独特效率。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月球正在成为人类的“第八大洲”,各国加快推进登月计划,不仅是为了展示科技实力,也是在为未来月球资源开发与利用争取有利位置,包括月球上的水资源、氦-3等稀有资源,以及其作为深空探测中转站的重要价值。 多国联合探月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机遇,类似南极科考中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情况,中国开放的月球科研站和美国不断拓展的《阿尔忒弥斯协定》表明,未来月球上出现多国合作场景是完全可能的。 归根结底,登月进程的加速反映出人类文明向太空拓展的内在动力,地球资源有限,而宇宙空间无限,当我们讨论2028年还是2030年实施登月时,实际上是在探讨人类迈向“多星球物种”的时间表。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登月计划的推进节奏,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进步,也是人类走向太空文明的重要组成,当未来的人类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回望今天每一次计划的提速,或许都会感谢这个时代所做出的坚定选择。

中国可以在天宫空间站上,进行环形载人航天器的实验,先用小型装置实验,测算转动的速度和体积的大小,然后再进行大型的环形载人航天器的实验,环形载人航天器的体积越大,其转动的速度就会越慢,同样会产生出离心力,制造出人造重力,转动的速度慢,可以避免航天员发生眩晕,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转动,地球本身也在不停的自转动,地球转动的速度实际上很快,但是地面上的人类却感觉不到这种转动,这是因为地球的体积较为庞大造成的。
汉军北抵瀚海而还
要想实现载人登陆火星,就必须要解决在太空中的失重问题,从地球发射探测器到火星,单程要飞行半年,往返需要一年甚至一年半的时间,航天员的身体在失重的环境中,半年时间像瘫痪一样,到达火星表面,火星那里又没有地面工作人员,航天员跟本无法在火星表面登陆,还得返回地球,航天员在失重的环境中,长达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航天员可能会死亡,环形载人航天器能解决太空中失重问题,中国要载人登陆火星,环形载人航天器非有不可。
汉军北抵瀚海而还
3. 加速度人工重力:是通过使航天器或空间站加速运动,产生人工重力的一种方法,当航天器或空间站加速运动时,人身体会感受到增加速度产生的力,从而产生类似地球上重力的效果,加速度人工重力的大小,与增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汉军北抵瀚海而还
2025年4月,美国加州一家商业航天公司宣布,计划用SpaceX的火箭发射全球首个商业空间站模块「天堂一号」,最终目标是建成直径7米、长100米的旋转人工重力空间站,可驻扎40名宇航员。人类最早提出旋转产生人造重力的设想,是在1949年。英国科学家H.E.罗斯设计了一个蒸汽动力空间站,通过旋转轮产生离心力模拟重力。
汉军北抵瀚海而还
科学家现在研究3种人工重力的方法,1. 旋转人工重力:是通过使航天器进行旋转,产生出离心力,制造人工重力的一种方法,当航天器或空间站,以一定的角速度旋转时,人体会感受到离心力,产生类似地球上重力的效果,旋转人工重力的大小,与航天器旋转的半径、角速度以及物体的质量有关。2. 磁场人工重力:是通过利用磁场,对物体施加力的原理,来产生人工重力的一种方法,磁场人工重力的实现,需要利用强大的磁场和特殊的磁性材料,通过调节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使物体受到类似地球上重力的作用。
汉军北抵瀚海而还
中国在航空航天方面,不能总学习别人,要有自已的创新,中国应该加紧研发有重力的载人宇宙飞船,就是环形载人航天器,是通过航天器,在太空中不停的旋转,产生出离心力,从而在没有重力的太空环境,制造出人造重力,环形载人航天器的体积规模,必须要达到千米级的规模,才能避免待在里面的航天员,因为航天器的旋转,发生晕厥,环形载人航天器的体积越大,在太空中旋转的速度就可以越慢,既可以产生出离心力,制造出人工重力,又可以避免里面的人发生旋晕,现在最大的太空载人航天器,国际轨道空间站,才达到百米级的规模。
汉军北抵瀚海而还
2021年的一次航天专家会议上,有航天专家建议,研发出国产的环形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制造出人造重力,还有航天专家提出,研发一种能够悬停在半空中的磁悬浮飞船。
汉军北抵瀚海而还
美国航天局,在旋转人造重力实验中发现,当旋转半径小于10米时,宇航员头部和脚部出现的重力差异,会导致眩晕、恶心,只有当旋转半径超过50米、转速低于2圈/1分钟时,人体才能逐渐适应,比如,要产生1G(地球重力),需要一个直径450米的旋转空间站,每分钟转1圈,才能产生出人造重力,旋转飞船还会导致太阳能电池板,无法稳定的朝向太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飞船的能源供应。
汉军北抵瀚海而还
如果2030年中国实现载人登月,而美国还没有重返月球,那就能证明,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肯定是假的。
汉军北抵瀚海而还
美国电影(太空运输)、(2001太空漫游),都有环形载人航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