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一语道破美国三十年最大困局:不是搞不定中国,是中国根本不上套!美国霸权的大戏,这次似乎真的找不到主角了。 这盘大棋,美国原本以为自己稳操胜券,毕竟,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华盛顿导演的“帝国崩溃”剧本,上演得如此娴熟,几乎从未失手。 2025年4月,美国国防部9页机密文件曝光,将中国定为“唯一紧迫威胁”,特朗普政府甚至从欧洲抽身全力转向印太。 但圈内人仍记得奥巴马早年的感慨:“我们熟悉的那套搞不定中国,因为他们根本不按我们的剧本走。”这话戳中了美国霸权的核心困境——拿手的遏制套路,遇上了不吃招的对手。 要明白美国有多憋屈,要先看他们过去的“封神战绩”,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付日本用的是“经济围猎+规则绑定”。 先是通过《广场协议》逼日元升值,再用“301条款”发起贸易战,最后用《美日安保条约》锁死日本军事发展。到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至今没能完全翻身,这套组合拳堪称干脆利落。 对付苏联的套路更狠,是“军备竞赛+意识形态渗透”双管齐下。一边搞星球大战计划,诱使苏联把70%的GDP砸进军工,拖垮民生经济;一边通过文化输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动摇其内部凝聚力。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这套“极限施压+内部瓦解”的剧本被奉为圭臬,此后几十年逢用必灵。 但这套剧本用到中国身上,却频频卡壳。最典型的就是科技战,2022年美国出台芯片法案,联合荷兰ASML、韩国三星搞技术封锁,想复制当年整垮日本半导体的老路。 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自主研发的28nm芯片产能突破百万片每月,华为Mate70系列搭载国产芯片开售,市场份额回升至18%,较封锁前提升3个百分点。 美国最头疼的,是中国不按他们的规则玩,当年苏联上钩搞军备竞赛,日本乖乖签《广场协议》,本质都是被美国绑上了“美式规则”的战车。 但中国走了条完全不同的路:你搞技术封锁,我就砸钱建自主产业链,2023到2025年三年间,研发投入年均增长8.2%,光芯片领域就新增1200家研发企业;你搞军事围堵,我就搞“一带一路”,2025年东南亚基建项目中,中国参与的占比达62%,用经济纽带破解地缘封锁。 2025年美国推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想拉亚太国家搞排他性贸易圈,复制当年TPP的思路。 越南、马来西亚等国表面答应,私下里仍持续扩大与中国的贸易——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7.5%,较这些国家与美国的贸易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这些国家心里清楚,跟着美国仅能获取政治筹码,跟着中国才能获得实际利益。 当年对付苏联时,北约16国铁板一块;对付日本时,美日同盟牢不可破。但2025年特朗普要求欧洲盟友“自主保障安全”,从德国撤出3000名美军,转头将60%的海军力量调至印太。 这引发欧洲不满,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欧洲不能成为美国的附庸”,随即派代表团访华,签下120架空客飞机订单。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不接招”不是消极避战,而是主动构建新赛道。美国在传统军工、金融领域的优势仍在,但中国在新能源、5G等新领域已实现反超。 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中国品牌占比达58%,较2020年提高22个百分点;5G基站数量达386万个,占全球总量的65%。美国想在自己熟悉的赛道上压制中国,但中国已开辟新赛道。 美国的战略误判,还出在对中国社会凝聚力的认知上,当年对付苏联,靠意识形态渗透就能内部瓦解;对付日本,几次贸易摩擦就能引发民众不满。 但2025年美国发起的涉疆、涉台舆论攻击,在国际上未引发广泛波澜,国内更形成“一致对外”的共识。中国的抗疫成果、脱贫攻坚成绩,让民众对发展道路有强烈认同感,这是美国无法复制也无法瓦解的。 奥巴马当年的判断越来越清晰:美国的霸权剧本之所以失灵,不是力量不够,而是中国看透了剧本的本质,根本不按美国设定的角色走。 这背后是世界格局的深层变化。过去几十年,美国能靠“胡萝卜加大棒”让各国服从,本质是由于各国都需要美国的市场、技术和安全保护。 但2025年的今天,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自主技术能提供替代方案,军事力量能保障自身安全,这种“不依赖”让美国的套路彻底失效。 美国霸权的大戏并非无人关注,而是主角变了,过去美国是唯一的导演兼主角,现在中国成了不按剧本演的对手,欧洲、东盟等成了不愿选边站的观众。 2025年的国际舞台上,美国再想单方面唱独角戏已无可能,而学会和“不接招”的中国共处,或许才是美国破解困局的唯一出路——遗憾的是,从特朗普政府的最新动作来看,他们还未读懂这个新时代的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