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I泡沫危机”的讨论被夸大了】  (更新于2025年11月15日星期六

幸福谈商业 2025-11-15 17:40:01

【关于“AI泡沫危机”的讨论被夸大了】  (更新于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 在可预见的未来,市场将面临产能短缺——这与“灾难迫在眉睫”的情形相去甚远。 』      * 文 | 理查德·沃特斯  股市老手常说,身处泡沫之中时不可能看得清;只有当理性回归、回头审视时,真正的非理性才会显露无遗。那么,为什么近来关于“AI泡沫”的讨论忽然如此盛行?  市场预期显然已大幅超前于现实。这是任何新技术的常态——投资者总会试图预判一个尚在成形的市场规模。但即便估值偏高,也不意味着人工智能投资将面临那种泡沫自我坍塌式的全面崩溃,而更可能出现的是类似科技股繁荣之后常见的剧烈回调。  “泡沫派”正纠结于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其一,数据中心的过度建设可能导致大量搁浅资产的沉重包袱;其二,部分股市估值可能已与现实完全脱节。  先从数据中心建设的热潮说起。大部分热潮仍在未来。关于“泡沫”的讨论,真正高涨是在 OpenAI 开始披露其为支撑计划中的 1.4 万亿美元投资而签下的长期协议之时。  不过,其中很大一部分仍停留在设想阶段:截至目前,OpenAI 和英伟达(Nvidia)仅坚定承诺建设其这笔高达 1000 亿美元的交易所涵盖潜在产能的十分之一。其余产能只有在需求达到两家公司预期、且能找到其他投资者买单的情况下才会跟进。  在可预见的未来,AI 市场将面临产能短缺——这远称不上是预示灾难降临的迹象。  可以肯定的是,按目前的新建项目预测,供给很可能会在人工智能公司能够将其额外产能变现之前就追上。上周在 X 的一篇帖子中,OpenAI 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表示,公司要实现营收目标,仍寄望于一些尚未推出的举措——从加大向企业客户销售人工智能产品的力度,到潜在进入诸如云计算和机器人等金融市场。  即便这显示出新建数据中心成本与预期产生的人工智能收入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目前还为时过早,难以判断这一差距会有多大,或收入滞后将持续多久。  放缓增长速度,与断言这项技术以其现有形态永远无法支撑正在规划的投资,是两回事。真正的泡沫风险在于,大型语言模型固有的弱点——例如其“幻觉”倾向——会限制其实用性,或者其运行成本会使其在许多用途上长期难以经济可行。至于这会不会成为增长的严重障碍,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清。  当然,投资者也可能在那一刻到来之前就被吓退。资本抽离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打击与扩建相关的公司。但这类错位,尽管会重创像OpenAI这样的公司,却会让财务状况更强健的公司——如谷歌(Google)和微软(Microsoft)——处于有利位置,从一个它们已把公司未来押注其上的人工智能市场中获取更多份额。  如果预期被重置或推迟,科技股的估值肯定会遭到重挫——不过,同样需要指出的是,这未必会导致那种泡沫破裂所特有的严重且持久的崩盘。  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纳斯达克(Nasdaq)花了16年才真正突破并站上此前的峰值。部分在人工智能热潮中被推高的科技股,可能会面临同样漫长的寒冬。帕兰泰尔技术公司目前按今年利润计的市盈率约为250倍,虽受益于AI需求,但可能需要许多年才能用业绩匹配其现有估值。不过,最大型科技公司的市盈率虽然高于其长期平均水平,但并未超出在这轮长期科技牛市其他阶段所见到的区间。  与此同时,AI芯片需求持续飙升,促使AMD本周预测到2030年年度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美元。英伟达预计将在下周公布最新财报时进一步印证这股热潮。芯片股通常高度周期性,一旦数据中心支出回落将遭受重创,但目前尚未出现这样的迹象。  所有这一切表明,搭上AI热潮的公司可能会遭遇一轮全面回撤,且在某些情况下会相当严重。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AI陷入了“泡沫危机”。  

0 阅读:0
幸福谈商业

幸福谈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