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向美澳法德“全面求援”的呼声还未落地,等来的却是美国驻日大使格拉斯一句“圣诞节已经提前到来了”。一边是盟友的“集体沉默”,一边是“老大哥”的“幸灾乐祸”,高市早苗的“鹰派”路线,正让她沦为华盛顿的“战略弃子”。 格拉斯大使这句看似轻松的调侃,实际上暴露了美国对日战略的冰冷现实。高市发表演讲呼吁“民主国家团结应对地区威胁”的前一个月,美国商务部批准了对华芯片制造设备出口新许可证。 这种两面手法不是偶然——2024年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额实际增长12%,而对日军售配额反而削减了5%。华盛顿的“圣诞节快乐”,其实是庆祝自己成功把日本顶在遏华第一线,而自己继续闷声发财。 2012年安倍晋三推行“价值观外交”时,美国嘴上支持,背地却与中国签署投资协定。如今高市早苗不过是重复安倍的命运:被美国当作地缘政治杠杆,用完即弃。 特别是欧盟的态度转变极具标志性,2023年还配合美国炒作“印太战略”,2025年却通过《欧中投资便利化协定》。原因很简单:中国连续三年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是日欧贸易的6倍。在真金白银面前,意识形态口号显得苍白无力。 高市早苗的遭遇,是日本右翼政客的典型困境。他们总幻想通过对抗中国换取美国支持,但历史反复证明这条路行不通。 2016年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搞南海仲裁案,结果美国转身与杜特尔特政府修复关系;2021年立陶宛挑衅中国主权,最后被迫召回驻华大使。 日本自身教训更深刻,2014年安倍晋三推动新安保法案时,美国承诺“坚定支持”,但2017年特朗普上任即退出TPP,让日本独面对CPTPP谈判困局。现在高市早苗显然没吸取教训,继续赌美国会为日本火中取栗。 成为弃子非一日之寒。高市早苗的困境在于三重结构性矛盾:首先是经济上,日本对中国出口依存度达23%,汽车、电子产业离不开中国市场,但她的政策却在破坏这种关系;其次是安全上,她主张“对敌基地攻击能力”,但美国从未承诺为日本先发制人行为背书;最后是内政上,她获得28%民众支持率,却要推动需60%共识的重大政策。 更致命的是时间错配,高市想要“毕其功于一役”,但美国战略是“长期博弈”。拜登政府2025年《印太战略》明确要“避免直接冲突”,这意味着日本鹰派成了过河卒子。 面对高市早苗的挑衅,中国表现出惊人克制,外交部发言人称“相信日本人民智慧”,商务部照常审批日企投资申请。 这种冷静背后是实力自信——中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已是日本8倍,GDP是日本4倍。就像大人看小孩吵闹,没必要每场争吵都参与。 中国处理方式凸显战略成熟。没有断交、没有制裁,反而扩大进口日本清酒、动漫版权。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让高市早苗的拳头打在棉花上。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日本对华出口反增5%,经济规律战胜政治操弄。 格拉斯的嘲讽绝非个人行为,反映美国对日战略调整。2025年美国防部报告明确将日本定位为“前线哨所”而非“平等盟友”。具体表现包括:拒绝共享关键军事情报,限制日本接触F-35源代码,甚至在军售中加收“安全附加费”。 这种关系让人想起美苏冷战时的西德。美国需要西德对抗东方,但从不真正信任德国。现在日本成了亚洲版的西德——前线阵地很重要,但永远不是自己人。 最打脸的是菲律宾转向。马科斯政府2024年还配合美国军演,2025年就与中国重启南海油气开发谈判。现实主义者都明白:口号不能当饭吃,发展才是硬道理。 高市早苗的遭遇,与1960年代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处境惊人相似。当时华盛顿一面承诺协防,一面秘密接触北京。直到尼克松访华,台湾才惊觉被弃。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押韵总是相似。 未来走势已现端倪,美国正在武装日本但保持距离,就像给斗牛系上红布却不进斗兽场。而中国继续“围点打援”,用经济纽带化解军事同盟。高市早苗们越折腾,日本战略空间反而越窄。 高市早苗案例给所有政客上课:大国博弈中,小国若自愿当枪,结局往往是被用完即弃。真正智慧是学瑞士、新加坡,在大国间保持平衡。日本有和平宪法、技术优势,完全可走中立路线,但高市们偏要选最险的路。 当美国大使笑着说“圣诞节快乐”时,日本民众应该脊背发凉——这句祝福的代价,可能是整个国家的未来。而真正成熟的政客,此时该思考如何摆脱“弃子”命运,而非在错误道路上狂飙。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