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尽力气,林海在一场高强度的国际羽毛球对决中坚持到最后,走下赛场的那一刻,汗湿了整个背。 他刚坐稳没喘两口气,身旁就窜过来几个面孔,话说得也不温柔,“你不觉得自己没尽力?是不是对国家荣誉不上心?”音量大到隔壁场都听见。林海突然愣住,这种话,他早就听说过,不是第一次。 这样的话,直接戳人心底最软的那块。谁能受得了?林海盯着地面,手心还在发麻,却一句也回不出。他不是神,他想说,但好像怎么说都不对。票务处有的观众还开心着,有的人已经走了。输赢定局后,世界安静了,可指责不会结束。 其实,这些运动员,一年几乎都在外漂着。拖箱子,飞来飞去。倒时差,换住宿,哪天能一觉睡到自然醒?比赛太多,训练间隙都掐着点儿安排。林海的膝盖有伤还在硬扛,他没理由不拼命。但很多人似乎觉得他们不会累。 上班族一周出差三城市,回到家就像散了架。可林海这样的运动员,一年365天,拿掉节假日也没几天休息。机场食堂换来换去,几口饭塞肚子。人们都说,代表国家,上场必须豁出去。可谁又真的体验过那种压力? 输掉比赛,真就那么大事吗?他自己都没把天塌下来那档子事挂心头,可舆论比他还要激烈。哪来的这么多评判?也许是场外太多人等着找话说。林海输了,大家情绪却往上顶。赢了开花,输了就扎心。 有时候,这比赛,不就是一场探险吗?不是光论输赢。就说这次失利,数据统计出来,林海快攻20次,防守顶到最后一刻,体能消耗数据全队第二。和去年相比提升了不少。可结论就是输了。谁又会细看这些数据? 是不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把运动员放在神坛。赢了要上热搜,输了就要检讨。林海想,如果自己再拼一场回来,这标签能摘了吗?好像没人关心,教练只是拍了拍他,让他先休息。 有几次,林海比赛间隙,队医过来给他按了按腿,他也不敢多休息。就怕被质疑,怕被说不够拼。除了比赛,还有各种采访和商业活动。他有时候也想,是不是不该这么多事。可没办法,他也想为国争光,难道谁能质疑吗? 那问题来了,每个运动员都能一直赢吗?难道还要求不犯错,一次失败就是罪过?现实里,谁不是偶尔失手,谁又能保证场场都完美收官?大家都在瞪着,高标准,林海一步都不能错。其实他本来就不是神。 相比起永远不败的王者,观众更该看到那些爬起来的身影。 林海输了这场,可他还是想继续打。说白了,反倒是这些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刻,更能看出一个人的韧劲。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说不定下次就赢了回来。谁没摔倒过? 又或者,这样的质问真有意义吗?难道运动员就一定要一直被捧着?他们也会累,也会情绪崩溃,也会犹豫自己还能不能赢。林海一边自我否定,一边又想证明自己。哪有那么清楚的答案。 话说回来,谁又能定义一个人的价值?是不是该给选手一点空间,允许失败。——难道我们不是普通人,也会有错、会有遗憾?光一个输了,就能定性?可我又觉得,大家还是希望有人永远不倒下。 林海这场打得憋屈,可看完了就明白,比赛的意义不是非要赢到底。踩过泥泞再爬起来,不丢人。观众到底想看到什么呢?下次这问题还会不会继续? 你觉得,把运动员放到高台上,有必要那么苛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