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整个侵华期间掠夺的文物高达360万件!1968年,日本为了展示从中国掠夺来的文物,专门建了一个博物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里面展示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物,有商周的青铜器,魏晋的佛像,历代文人的书画,宋元明清的瓷器,数不胜数。 1965年春,日本文部省下达一份内部通知:筹建一座涵盖“东洋古代文明”的博物馆新馆。文中虽未直言“中原”,但知情人都明白,这其实是为接纳早年战时从中国运回的“特殊收藏”所设。 这一项目的幕后推手,是当年著名的“东方文化研究专家”内藤湖南的弟子佐佐木龙一。他长期担任日本对华文化交流的代表,实则深度参与了“金百合计划”下的文物流转。 早在1938年,他就以“东亚考察团”身份深入河北,协助军方对龙门石窟进行系统编号,并将佛像拓片与残件分批运往日本。 更为罕见的是,他参与协定中明确要求日方“优先保存”某些等级文物,这其中包括后来出现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柜中的北魏石佛像与南宋书画孤本。 “若非掠夺,又何来归属?”这是中国近代学者郑振铎1946年在南京文物清查时留下的一句话,至今仍像警钟一般回响。 那年,国民政府曾短暂成立“战时文物调查处”,意图追回流失海外的文化财产,但面对庞大的失物清单与战后纷乱政局,计划最终搁浅。东京国立博物馆所展示的大量“东洋文物”,也就此堂而皇之地成了“合法馆藏”。 一件元青花大瓶在该馆曾引发中日学界的关注。这件出土于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本是明代藩王墓中随葬之物,却在1942年神秘失踪,后现身日本“私人收藏”,最终“捐赠”给国博。 佐佐木在接受采访时曾一笑置之:“它既已在此,就属于世界。”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东洋馆”中,11个展厅中超过半数陈列中国文物,年代上至新石器下至晚清,不乏罕见孤品。但无一件,明确标注其“战时转运”或“来源争议”。 更令人愤懑的,是那些曾属于皇宫或宗教重地的构件被肆意陈列乃至亵渎。清宫金漆木雕龙柱,被作为“建筑样板”切割展出;永乐宫的彩绘斗拱,标注为“北方庙宇风格代表”,却讳莫如深其出处;甚至在京都,有私人馆藏将圆明园铜制香炉当作庭院摆设,供游客随意触碰。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语音导览中,将大量中国文物统称为“东亚共通文化成果”,既模糊国别,又削弱历史事实。这种温和的文化包装背后,实则隐藏着深刻的殖民语境与话语控制。 中国自1972年与日本邦交正常化后,多次通过外交与民间途径交涉文物返还,但收效甚微。即便在21世纪初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公约》框架下,日本依旧坚持“私人物品免责”立场。 但2018年,由中国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发起的“漂泊国宝回归行动”正式启动,对东京国立博物馆与其他私人机构展开系统调研、对照目录并推动舆论关注。 首批列入名单的,是北齐佛首、唐代玉制经文与五代名家画卷三类共48件。他们的目标,不只是归还器物,更是追回应有的尊严与记忆。 文物有灵,它们知道自己属于哪里。

心中有佛 手里有刀
打到日本去夺回属于我们的东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用户91xxx27
不用拿回文物了。。。直接把日本倭寇拿下,划归我们华夏领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