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程度?看看法国就明白了   二战结束后,法国百废待兴,国内劳动

顾议史实 2025-11-19 12:10:49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程度?看看法国就明白了   二战结束后,法国百废待兴,国内劳动力严重不足,为了重建,法国政府从非洲殖民地,尤其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地区大规模引进所谓“临时劳工”。   1950年代,仅十年时间,北非移民人口增长了十倍,法国当时的逻辑很简单:这些人来干几年脏活累活,等法国经济恢复,他们就会自己回家。   政府没有打算给予他们完整的社会保障、教育资源或融入机制,换句话说,这群人只是“工具”,不是“居民”。   法国政府本想关门,却反而打开了一扇更大的窗,移民群体开始在法国定居、生育、扩张。   今天的法国黑人和北非裔移民中,有超过80%是第二代或第三代,已经在法国出生,但他们是否“融入了法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法国的移民政策几十年来就像钟摆一样来回摇摆,左翼政府上台,就讲包容、讲多元、讲人权;右翼掌权,就喊收紧、喊边界、喊“法国优先”。   每一次换届,政策风向就来个180度大转弯,结果是,政策没有连贯性,治理没有稳定性。   比如说教育融入问题。法国号称推行“共和同化模式”,强调人人平等,不分种族、宗教、族裔,统一接受法式教育。   但现实很骨感,移民学生普遍缺乏语言课时支持,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富人区,社会认同感缺失,导致部分移民后代主动排斥法国文化。   法国议会曾公开指出,一些“融合项目”完全失败,巴黎郊区的“移民聚居区”早已变成“平行社会”。   在这些地方,法语不是第一语言,法国国旗也看不到,每天的现实更像是非洲或中东的延伸,而且不仅“同化”失败了,连最基本的治安都失控了。   2023年,一名17岁北非裔少年因拒检被警察枪杀,引发全国大规模骚乱,五天内,法国有超过2300辆汽车被烧毁,超过1000人被逮捕,总统马克龙亲自出面,但民众早已不信政府能解决问题。   法国的问题,不仅在于街头的暴力,更在于社会内部的裂缝越来越深,几乎无可调和。   法国的“精英教育体制”早已被批评为“制造不平等的工厂”,从小学到大学,资源向巴黎等富裕地区集中,移民子女进不了好学校,未来也就难有出路。   北非裔和黑人移民后代的失业率是全国平均的两倍以上,住在郊区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公平,于是,愤怒变成常态,极端思想随之滋生。   其次就是文化冲突,法国是世俗主义的坚定捍卫者,不允许任何宗教符号进入公共空间,穆斯林女性戴头巾上学、进入政府部门、甚至部分企业,都被禁止。   这在法国被视为“世俗的胜利”,但在穆斯林群体看来,是对信仰的压迫。   法国人以为自己在捍卫“共和国价值”,穆斯林则认为这是一种“文化清洗”,久而久之,双方越来越无法理解彼此,甚至连“什么是法国人”都说不清楚了。   移民问题已经成了法国政坛的“定时炸弹”,任何政客只要触碰相关议题,不是被骂“种族主义者”,就是被指“政治不正确”,于是,所有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拖就拖,能躲就躲。   更复杂的是,移民及其后代已经成为庞大的选民群体,他们在选票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政党谁也不敢得罪。   你要是提出收紧移民政策,左派骂你“法西斯”,右派说你“玩火”,移民群体更是群起而攻之。谁还敢真改革?   同时,法国的政党结构极度碎片化。马克龙虽然连任成功,但他的党派在议会中并不占多数,各个派系互相掣肘,想推动任何改革都难上加难。移民政策成了“政治地雷区”,谁踩谁倒霉。   结果就是:问题越来越严重,却没人能真正下场解决。   很多人看到法国的问题后,第一反应是“移民太多”,但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谁来了”,而是法国根本没准备好接纳他们。   没有完善的语言支持、没有公平的教育资源、没有有效的经济融入机制,更没有一个包容又坚定的国家认同。   移民不是天然的负担,移民是社会的一个部分,当你把他们请进来,却不给他们位置、不让他们说话、不教他们规则,那他们就会自己创造规则。   今天的法国,不是在面对移民问题,而是在面对“治理失控”的后果。   法国用了70年时间,把一个“短期补工”的策略,变成了一个“社会深层撕裂”的悲剧。   从最初的政策短视,到后来的治理混乱、文化冲突、经济失衡、政治瘫痪,这一连串的问题像骨牌一样倒下,压在了今天的法国人身上。   法国的问题,不只是法国的,它是整个西方社会在全球化、多元化、后殖民时代中所面临的集体困境。谁不正视这个问题,谁就会复制它的命运。   今天的法国,还在街头燃烧,明天的欧洲,可能会跟着一起着火。

0 阅读:0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