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突然松绑!经济大臣宣布暂停安世半导体行政令,这场技术博弈释放了哪些信号? 11月19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大臣卡雷曼斯的一则声明,让持续半年的中荷半导体产业摩擦迎来关键转折——荷兰政府正式宣布暂停针对中国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多项行政审查程序。这一动作看似突然,实则是多方博弈下的理性选择,也让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政策温度”再次成为焦点。 先理时间线:今年5月起,荷兰经济部以“潜在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启动对安世半导体的专项审查,涉及其在鹿特丹的芯片封装测试工厂扩建计划及部分技术研发合作。此举一度引发行业震动——作为全球少数具备完整功率半导体产业链的企业,安世半导体不仅占据全球汽车芯片14%的市场份额,更深度嵌入欧洲汽车、工业电子供应链,其在荷工厂雇佣超800名本地员工,年营收占闻泰科技(母公司)半导体业务近60%。 为何此时松绑?表面看是安世半导体的“抗辩”见效:企业公开数据显示,其鹿特丹工厂90%原材料来自欧盟本土,技术研发仅聚焦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所谓“安全风险”缺乏实证;更深层的则是荷兰产业界的集体发声——荷兰半导体行业协会(NEVAT)10月提交报告指出,若强行限制安世,可能导致欧洲汽车芯片供应缺口扩大至8%,连带影响大众、宝马等车企的在荷生产线。更现实的考量是,荷兰首相吕特近期多次强调“避免与中国科技脱钩”,毕竟中国连续7年是荷兰第二大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超1200亿欧元,半导体更是双方合作的“压舱石”。 暂停行政令不等于彻底解除风险。卡雷曼斯在声明中留了“后门”:荷兰政府将在3个月内重新评估,重点核查安世与中资母公司的协同是否涉及“敏感技术转移”。但这已足够让市场松一口气——安世半导体鹿特丹工厂扩建计划可按原进度推进,其与国内车企的IGBT模块联合研发项目也将恢复,预计明年二季度就能向欧洲客户交付新一代车规级MOSFET芯片。 对国内产业链而言,这记“松绑信号”更具价值。安世半导体作为中企出海收购的标杆案例(2019年闻泰科技以268亿元收购其100%股权),其稳定运营直接关系到国内汽车、消费电子企业的供应链安全。此次荷兰政策转向,侧面印证了“成熟制程+实体运营”的海外布局仍有韧性,也为其他中企应对海外监管提供了参考:强化本地化生产、绑定本土产业链、主动披露技术路径,远比单纯博弈更有效。 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冷战叙事”正在松动。荷兰的选择,本质是在“安全焦虑”与“产业利益”间找平衡——毕竟,没有企业愿意为莫须有的风险牺牲真金白银的订单和就业。对安世半导体来说,暂停键是喘息之机,更是证明自身“技术中立、产业友好”的机会;对中国半导体而言,则是提醒我们:与其纠结于单边限制,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成熟制程的全球竞争力上——毕竟,市场才是最有力的“通行证”。 这场风波暂时平息,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远未结束。荷兰的“松绑”,或许只是下一个更复杂博弈的开始。 国际 上热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