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法国是欧洲黑人占比最多的国家,黑人接近800万,占总人口的15%左右,巴黎黑人婴儿出生率占了70%。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现在法国的黑人总人口接近八百万,而在巴黎,新生儿中黑人比例高达七成,数字本身已经够惊悚了,但更令人无语的是,这一切几乎完全源于法国自己几十年来的一系列短视政策和历史盲点。 几个世纪前,法国在非洲大范围扩张,把大片土地变成殖民地,并试图通过“文明灯塔”的自诩让当地精英认同法国文化。 可问题在于,这套“同化政策”种下的种子后来成为人口迁移的导火索,殖民结束后,许多会说法语、熟悉法国文化的人并没有留在故土,他们把法国当作理想归宿,早早形成了向宗主国迁移的心理惯性。 二战之后,法国的经济和人口遭受重创,成千上万年轻白人男性死于战争,工厂和工地急需劳动力,法国政府顺理成章地把目光投向前殖民地。 最初引进的非洲劳工被视作临时工,年轻、吃苦、工资低,干几年就回去,既能填补劳动力缺口,又不增加长期社会负担。 可历史从不按计划走,石油危机一来,经济衰退,制造业裁员,法国发现这些原本“短期劳工”已经在本土扎根,家庭团聚政策让他们的妻儿全都迁入法国,临时劳工变成了定居群体,社会结构开始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法国政府处理移民的方式是在城市郊区建了一批高密度廉租房,把新来者圈在一起,好像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可现实是,越是集中居住,越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失业、教育资源不足互相叠加,年轻一代几乎没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塞纳-圣丹尼斯、维勒班这样的区域,失业率高企,青少年犯罪频繁,消防员和警察都要联合行动才能应对突发事件,巴黎中心看似光鲜,但一旦走出城市中心,情况就截然不同,这种城乡、郊区差距让法国社会裂痕越来越深。 教育和就业的断层更是把问题放大,移民后代在学校里面对师资薄弱、资源不足的现实,毕业率低、精英大学录取率小到可怜,名字带有北非或西非色彩的求职者往往连面试机会都难以争取,本土白人则悄然撤退到中心城市,结果形成“越隔离越贫困”的怪圈。 法国号称“共和同化”,理论上无论出身都平等,但现实中,这一制度被各种漏洞和歧视彻底削弱。 更讽刺的是,法国的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结构性变化,丰厚的生育补贴让移民家庭的生育率远高于本土白人家庭,这意味着黑人后代在新生儿比例上的持续上升。 社会福利本是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但在缺乏教育和就业配套的情况下,却成了人口结构改变的助推器,政府禁止官方统计族群和种族数据,看似“反歧视”,实际上让问题无法被正视,也让政策方向难以调整。 文化认同的尴尬也随之而来,非洲裔法国人从小生活在法国,说流利法语,熟悉法国文化,却仍常被视为“外来者”,法国足球队几乎成了非洲裔球员的舞台,但无论他们多么努力,都难以摆脱身份标签的困扰。 共和同化理论在实践中失灵,既不允许移民保留自身文化,又无法提供真正融入的阶梯,结果是社会碎片化严重,融合遥遥无期。 从殖民历史到劳动力引进,从家庭团聚政策到福利制度,从教育断层到就业歧视,法国的每一项短视决策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向下一个问题,政府看似反应迅速,却始终没抓住核心问题。 法国的故事是一堂活生生的社会学课:短期利益至上,历史遗留问题忽视,政策随意摇摆,社会融合缺位,这些因素叠加起来,造就了今天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