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一查才发现,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 说白了就是“日本货、日本资、中国渠道”,这操作把“曲线入场”玩得明明白白。 2023年8月24日,日本不管国际社会反对,硬着头皮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中国当天就宣布全面暂停日本水生动物进口,这步棋算是把民众健康护得死死的。可到了2025年6月,海关总署松了口,有条件恢复部分日本水产品进口,明确把福岛、东京都等10个高风险都县排除在外,北海道刚好不在此列,这才有了扇贝来华的“政策窗口”。 但政策放开不代表没门槛,每批货都得带日本官方的卫生证书、核辐射检测报告和产区证明,海关还要二次抽检,按理说该让人放心,可为啥网上早吵翻了天? 答案藏在一堆扎心的数据里。有监测显示,2024年下半年韩国邻近海域的核辐射数据一度超标7倍,而日本本土的扇贝日子更惨,2024年春季死亡率飙到90%,不少渔民看着空荡荡的网箱欲哭无泪。 朝日新闻自己都承认,核污染水排海后,日本扇贝库存堆成山,仓储费都快拖垮水产商。一边是自家货架都快堆成山了,一边是中国这个曾经的大市场,日本资本自然动起了心思。 这时候,在华日资公司就成了“最佳跳板”。其实日本资本玩这套“潜伏”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年前像丸红这样的日本综合商社,就靠着和中国企业合作,在粮食、饲料领域扎下根,如今不过是把老套路搬到了水产行业。 用在华注册的公司当买家,对外能模糊“日本直接出口”的敏感身份,对内又能借着本土企业的壳子对接商超和电商,不少消费者不细看来源,可能真以为是普通进口海鲜,这障眼法玩得确实溜。 但纸包不住火,网友的怀疑不是没道理。2025年7月海关就公布过一起案例,一批号称来自北海道的扇贝,虽然产区证明合规,但核辐射检测中铯元素接近标准线,直接被退运销毁。这说明即便不在禁运名单里,风险也没完全消失。更让人膈应的是,日本水产商一边喊着“产品安全”,一边却把最“放心”的扇贝优先销往中国,自家市场上反倒少见,这种“内外有别”的操作,难免让人多想。 有人说这是正常贸易,没必要大惊小怪。可关键问题在于,日本资本选在这个节点用“曲线方式”入场,本身就没安什么透明心。要是真有底气,为啥不直接以日本企业名义出口,非要借中国公司的壳子?说白了还是怕消费者看到“日本产”三个字就划走,想用这种方式降低抵触情绪。但现在的中国消费者早就不是傻白甜,核污染水排海那天起,大家对日本海鲜的警惕性就拉满了,不是一张检测报告就能完全打消顾虑的。 值得庆幸的是,咱们的监管没掉链子。海关总署明确说了,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刻采取控制措施,2025年恢复进口以来,已经有5批日本水产品因为检测异常被挡在门外。这就像给进口海鲜上了“双保险”,既不搞一刀切影响正常贸易,也绝不让有风险的产品流入市场。而那些想靠“换壳”蒙混过关的日资公司,恐怕也得明白,中国市场欢迎合规产品,但不接受藏着掖着的套路。 说到底,这6吨扇贝背后,藏的是日本资本想重返中国市场的急切心思,也照出了部分企业的投机心态。消费者的担心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健康的基本诉求;监管的严格不是“贸易壁垒”,而是对责任的坚守。 要是日本真能把核污染水排海的事儿处理明白,把食品安全的底气亮出来,何必要搞这些“曲线套路”?毕竟真诚才是必杀技,玩花活迟早会露馅。 参考资料: 环球网 《中方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日本学者:高市早苗让日本国民成了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