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谈俄乌冲突时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支持俄罗斯。对此有网友评论说:“脸不红,心不跳,弥天大谎”。只是在这方面佩服张维为,他有这样的能力:用温文尔雅的态度,将谎话娓娓道来。看上去好像是在讲真话。 一个曾经在上海雕刻厂里细心打磨玉石的学徒,如今却在国际舆论场上雕琢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1957年出生的张维为,履历确实亮眼:从复旦外文系到给国家高层做翻译,再到瑞士日内瓦大学拿下博士学位,这套从工人到顶尖智库学者的转身。 本该让他成为严谨学术的代名词,然而当这位说着一口流利英文、举止温文尔雅的教授坐在演播室里,微笑着抛出关于俄乌冲突的惊人结论时,屏幕内外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他在节目中气定神闲地表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支持俄罗斯”。 这种温和的语调与这一结论在现实数据中遭遇的巨大反差,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学者”的言论逻辑,张维为的职业生涯不仅是一部励志片,更像是一场关于“如何说话”的长期修炼。 早年在雕刻厂边干活边啃英语书的经历,练就了他即使面对复杂局面也能耐心打磨的性子,后来进入联合国译员班,直至成为邓小平身边的英语翻译,他深谙外交辞令的分寸感,2012年回国掌舵复旦中国研究院后,他更是凭借《中国震撼》等畅销书。 建立起一套解释中国崛起的话语体系,这种深厚的背景让他极擅长包装观点,在东方卫视的聚光灯下,或者B站的视频里,他不像传统愤青那样咆哮,而是引经据典、语气平和,他会细致地分析普京用卢布结算天然气如何高明。 也会条理清晰地指出俄罗斯摧毁了多少北约援助的武器,甚至断言掌控制空权的俄军推进顺利,这种“学者范儿”极具迷惑性,让许多观众产生了一种错觉:这一定是基于深厚研究的客观结论,而不是一种精心裁剪的叙事。 但如果我们拨开这层温文尔雅的语言迷雾,直接摊开联合国的投票记录,会发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张教授口中那个“支持俄罗斯”的庞大阵营,在具体的数字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把时间拨到2025年,联合国大会面对要求俄罗斯撤军的决议按下表决键,在这个拥有193个成员国的国际舞台上,真正的支持者并没有张维为描述的那般人山人海,只有区区8个国家投下了反对票,算下来连总数的5%都不到。 即便是与两年前相比,愿意公开站在俄罗斯身后的国家也不增反减,从2023年的18票直接腰斩,那些被张维为视为“沉默盟友”的发展中国家,真实态度其实更为微妙,就拿区域组织来说,哪怕欧盟抛出了100亿欧元的投资橄榄枝,试图拉拢东盟统一口径。 结果联合声明里依然吵得不可开交,老挝越南投了弃权,根本不愿意明确站队,在拥有55个成员的非盟,只有厄立特里亚一国孤零零地投了反对票,这种普遍的“弃权”或“中立”,在张维为的逻辑里被置换成了“支持”,但这在国际政治的常识中。 仅仅意味着不想引火烧身,绝非对他国军事行动的赞赏,这种逻辑上的偷换概念,在学术圈内并非没有遭到过狙击,张维为不仅是在国内节目上这样讲,在2024年的北京香山论坛上,他也试图将这一套理论搬上台面,谈论北约东扩的历史责任。 然而,也就是在这次论坛上,由于有了现场互动,单一的输出遭遇了挑战,一位外国学者并没有被他的头衔和风度震慑住,而是直接拿出了联合国的投票记录,当面质问他所谓的“绝大多数”究竟从何而来。 在那个尴尬的瞬间,这位擅长宏大叙事的教授没有给出正面数据回应,而是顾左右而言他,迅速岔开了话题,事后有细心人发现,他此前引用过的所谓“支持率”数据,并非来自权威国际机构,而是源于某家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小众媒体。 甚至连那段被当场质问的视频,后来在网络传播时也被“巧妙”地剪辑掉了,这似乎是张维为的一贯套路:利用观众对复杂国际关系的信息不对称,将“反美”与“挺俄”强行划上等号,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霸权的不满情绪,并无限放大这一点。 他在节目中津津乐道于西方被“全球孤立”的论调,认为盖洛普的民调数据不值一提,但事实上,盖洛普2024年的全球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支持乌克兰的主权诉求,而明确支持俄罗斯军事行动的只有15%。 这种巨大的比例落差,显然不是一句“西方媒体造假”就能轻轻抹去的,从印度到巴西,这些新兴大国的弃权票,更多是出于自身地缘政治利益的考量,而非对莫斯科行动的道德背书,把这种复杂的政治算计简单包装成“对俄罗斯的赞赏”,未免太过低估了听众的智商。 看着这位曾也是严肃学者的教授,如今熟练地在镜头前通过置换概念来收割流量,确实让人心情复杂,他拥有一流的学历背景和令人艳羡的履历,本应成为公众理性的灯塔,通过详实的数据帮大家看清世界的灰度,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另一种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