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完成了核聚变之后,还需要全球化吗?这么说吧,一旦掌握核聚变,世界能源秩序或许重写。 2025年4月“中国环流三号”实现极高温度和高约束模式运行的消息传开后,网上有个疑问特别火:咱们都能把海水当燃料用了,还需要费劲跟别的国家搞合作吗?这问题听着挺在理,实际上差着十万八千里。 先把核聚变这事说明白,它不是凭空造出来的黑科技,2025年4月国家原子能机构公开的信息显示,“中国环流三号”能稳定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关键技术里有德国提供的超导线圈材料,还有法国团队参与的诊断系统调试,没有这些国际合作,突破哪能这么快。 更关键的是,所谓“掌握核聚变”不是建个炉子就完了,得有配套的产业链,比如反应堆里的特种钢材,目前全球只有日本和瑞典能生产符合标准的型号,咱们正在联合攻关,但短期内还得靠进口,总不能为了这点钢材就放弃整个项目进度吧。 最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国环流三号”突破后半个月,2025年4月21日中国和沙特在成都签了核能合作备忘录,明确说要一起搞核聚变研究,沙特还派了20个工程师来四川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学习,这操作直接打了“弃全球化”的脸。 沙特为啥愿意掏真金白银来合作?他们心里门儿清,传统石油能源早晚有枯竭的一天,2024年国际油价波动让他们少赚了几百亿美元,而核聚变用的氘氚在海水中到处都是,一吨海水能顶300吨汽油,谁先掌握谁就有未来。 咱们这边也不是白帮忙,沙特承诺开放他们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帮咱们的核聚变设备找到落地场景,比如用核聚变产生的清洁能源炼铝,成本能降一半,这种双赢的事,闭着眼都得干啊。 有人说能源自主了就不用看别人脸色,这话太天真,2024年咱们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60%,要是核聚变技术成熟了,电动车续航能翻三倍,到时候不得卖到全世界?总不能自己造出来自己开,不让别人买吧。 还有农业领域,2025年3月海南试点用核聚变模拟的高温环境培育水稻,产量提高了20%,这种技术要是跟东南亚国家合作,帮他们解决粮食问题,换他们的橡胶、棕榈油,比单纯买卖能源划算多了。 你们发现没,核聚变越成熟,越需要全球化,以前咱们是买别人的能源,以后是卖技术、卖设备、卖解决方案,角色换了,但合作的本质没变,就像以前咱们买别人的手机,现在咱们的手机卖遍全球,道理一模一样。 咱不妨聊个实在的,要是核聚变技术真能用了,你们觉得该先跟哪个国家合作?是帮缺能源的非洲国家建电站,还是跟欧洲合作搞医疗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评论区说说你们的想法,说不定哪天政策制定者就看到了。 那些说“不用全球化”的人,忘了一个最基本的理儿:再好的技术也得服务于人,核聚变不是为了让咱们关起门过好日子,是让咱们有能力带着更多人过好日子,这种情况下,全球化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能源秩序重写不代表要搞垄断,就像当初咱们发明造纸术,没藏着掖着而是传到全世界,核聚变这种能改变人类命运的技术,更得敞开合作,这才是大国该有的样子,也是咱们文明里“和而不同”的真意思。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2025-05-29新一代人造太阳创我国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法号圆真
这玩意吹了十几年了,感觉好像是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