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是由基本面决定的吗?】  (更新于2025年11月19日星期三)  

幸福谈商业 2025-11-20 22:43:18

【资产价格是由基本面决定的吗?】  (更新于2025年11月19日 星期三)  『 伍治坚:资产的价格从来不只受“事实”或者“基本面”影响。更多时候,市场无时不刻都在猜测并依此为资产估价:“别人认为别人会怎么做”。 』     *  文 | 专栏作家 伍治坚  很多时候,资产价格往往不是由“基本面”,而是由“别人认为别人会怎么做”推动的。对某些资产而言,基本面不过是投资者心中一个礼貌性的存在,而真正左右买卖行为的,是一种共同预期,一种你知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的微妙心理。这种心理的力量,在极端情况下,会瞬间把一个稳定的社会推向混乱,也能在最微不足道的线索下,制造看似不可思议的市场波动。  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1973年冬天的美国。那天晚上,很多家庭照常打开电视,坐在客厅里看全国最受欢迎的脱口秀节目《The Tonight Show》。然而他们绝对不会想到,主持人Johnny Carson讲的一个玩笑,会让全国的超市货架在短短几小时之内被抢购一空。当时美国确实正在经历汽油和牛肉等物资短缺,但卫生纸则一点事都没有。作为脱口秀主持人,Carson带有调侃的说了句玩笑话:“我看到报纸上说现在连卫生纸都要短缺了”。然而这句无心栽柳的玩笑,却引发了美国全国性的卫生纸抢购浪潮。当然,观众们不是因为相信Carson的玩笑,而是因为相信“别人会相信很多观众会相信这个玩笑”也加入抢购卫生纸的大军。这种无限套娃的心理,直接把一个本不存在的问题,变成了赤裸裸的现实。  回顾历史,像1973年美国人抢购卫生纸的事件,并不少见。2020年,当COVID疫情席卷全球时,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发生了超市抢购潮。大量消费者一夜之间冲进超市囤积卫生纸、面粉和瓶装水等各种生活用品。毫不夸张的说,这种现象和银行挤兑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抢购对象从银行里的存款换成了超市里的厕纸。银行挤兑并不需要银行真的资不抵债,只需要足够多的人相信“其他人也这么想”。厕纸挤兑也不需要真正短缺,只需要足够多的人担心“其他人会提前买光”。  这种群体行为的脆弱性,在疫情冲击下暴露无遗,但它并不是疫情的产物,而是现代信息环境的必然结果。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放大机制,把一个本来只存在于个体脑海中的猜测,变成了全社会共享的“事实”。今天任何一个消息,只要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一点火花,就可能在几小时内变成全球性的情绪共振。和1973年相比,我们的社会结构、信息链路和反应速度,已经从“电视时代的一天传播”,变成了“社交媒体时代的十分钟发酵”。这种速度,让金融市场的集体情绪变得像神经质一样脆弱。  在金融市场中,最能体现这种脆弱性的,就是各种泡沫和非理性的价格跳跃。举例来说,2014年12月18日,Herzfeld Caribbean Basin Fund(简称CUBA基金)的股价在一天之内从净值的90%,暴涨到净值的170%。基金本身和“古巴”毫无关系,只是名字碰巧叫CUBA。当天,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将放松与古巴的外交关系,结果大量投资者以为“别人会买CUBA基金”,于是赶着去买CUBA基金。第二天新闻媒体报道该基金暴涨七成,但没有任何人能说清楚暴涨背后的基本面逻辑,因为根本没有基本面。整个过程只是“我觉得别人觉得别人会买”带来的连锁反应。  如果说CUBA基金还算是名字带来的巧合,那2021年和2024年两次GameStop的暴涨,则是社交媒体时代共同预期的巅峰现场。2021年GameStop通过Reddit群体的集体行动,形成了史上最有名的“逼空大戏”。2024年5月,GameStop再一次暴涨。原因既不是盈利改善,也不是板块轮动,而是一个名为Roaring Kitty的网红在网上发了一张男人坐直身子的漫画。该帖子在两天内获得两千四百万浏览量,接下来GameStop的股价随之翻了三倍。如果我们想要从公司盈利、基本面等角度去分析这样的股价变化,注定是徒劳的。因为其股价暴走的背后,本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这一系列事件的共同逻辑,其实和本文一开始提到的卫生纸抢购是同一回事:只要足够多人相信其他人在做一件荒诞的事,那么这件事很可能就不再荒诞,而是变成理性选择了。银行挤兑、货币贬值、股市踩踏、加密货币泡沫,其底层驱动力并没有本质区别。理论上来讲,现代金融体系依赖资产负债表、商业模式和宏观政策等这样的基本面数据,但我们也不能忽略群体信心、协调和共同预期对价格带来的影响。  这里说的共同预期的力量,在宏观经济中同样无处不在。比如通胀预期。理论上来说,通胀由供需关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决定。然而现实中的通胀,同时也受“预期推动”的影响。假设商家担心上游会涨价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决定提前涨价;而上游因为担心工人会要求加薪,所以提前提高供货价;而工人则因为担心物价上涨,所以提前要求加薪。在这个例子中,即使供需面没有发生变化,整个社会也很可能在一个闭环的系统里受到共同预期的互相影响,最后通胀如期而至。  银行挤兑更是如此。从美国在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挤兑,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再到2023年硅谷银行在短短几天内就不得不紧急求助联储出手救市,触发因素往往不是偿付能力本身,而是社交媒体上的几条帖子、风投之间的群聊、以及“我知道他们知道大家都知道银行要出事”的加速共振。在这些例子中,危机的触发点往往是共同预期,而并非资产质量变差。  这种结构性脆弱性,可以延伸到各类投资行为中。比如加密货币。比特币价格在2017年疯涨,到2018年暴跌,再到2021年重新暴涨,背后并不是算力成本或者去中心化技术的突破,即所谓的基本面变化,而是几轮“叙事共振”。有时候,马斯克的一条推文,就可以让比特币价格在几分钟内飙升或暴跌。投资者并不是在评估比特币带来的现金流,而是在评估“别人认为别人会如何理解马斯克的推文”。  那么问题来了:当“共同预期”成为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时,我们如何理解基本面?是否还应坚持传统的估值框架,还是应该承认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依赖“行为金融学”的时代?  答案并不是否定基本面。长期来看,资产价格仍然会随着现金流、利润、利率和政策等基本面因素而回归“内在价值“。但在中短期内,基本面并不足以解释价格的波动。更关键的是,基本面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往往需要依赖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认知过程,而共同预期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形成冲击。换言之,基本面是“慢变量”,而共同预期是“快变量”。现代市场由无数“快变量”拼接而成,价格对情绪的敏感度远高于对价值的敏感度。  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有点反常识的结果,那就是越是信息高度公开的环境,越容易让社会陷入“协调失败”。人人都知道人人看到同一个消息,人人都知道人人会因此改变行为,于是系统开始像放大神经一样,朝同一个方向冲刺。卫生纸、银行、加密货币、科技股,每一个资产类别都可能在这种逻辑下形成剧烈波动。  这对于政策制定者、投资者乃至普通消费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政策制定者不能只控制利率、财政支出,还必须管理市场预期;投资者不能只研究基本面,还必须理解市场的心理机制;普通消费者不能只依据供需判断商品价格,还必须警惕社会情绪的扩散风险。也就是说,我们想要理解现代市场,除了要学习如何做估值,如何分析利率之外,还要认识到那些看似无害的“共同预期信号”对资产价格带来的波动影响。在1973年,它可能是一句无心的玩笑;在2021年,它可能是马斯克的一条推文;在2024年,它可能是某个网红随手发的一张图片。  最终,金融市场之所以复杂,不是因为模型复杂,而是因为人心复杂。只要人性没有进化,卫生纸恐慌就永远不会过时,它只会不断换上新的包装,再以新的形式回来提醒我们:资产的价格从来不只受“事实”或者“基本面”影响。更多时候,市场无时不刻都在猜测并依此为资产估价:“别人认为别人会怎么做”。  (本文作者伍治坚是新加坡Woodsford Capital Management Pte Ltd的CEO)  

0 阅读:0
幸福谈商业

幸福谈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