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陈行甲去汇报工作,上级对他说:“你给老子滚!你只是个县委书记,老子是州委书记,你约老子十次,老子见你一次就是给你脸!”1年后,陈行甲匆匆裸辞,放弃大好仕途,只留下一句:“老板们的保护伞不只是在县里,更在州里!” 主要信源:(海峡导报——一次,陈行甲去找上级汇报工作,上级对他说:“你约老子十次,老子见你一次就是给你脸!”1年后,陈行甲匆匆裸辞) 2011年初春,一辆旧吉普车颠簸在巴东县泥泞的山路上。 陈行甲坐在车里,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和散落的土房,眉头微皱。 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 路边偶尔能看到背着背篓的村民,佝偻的身影在细雨中缓慢前行。 车窗外掠过的土坯房墙上,还残留着去年洪灾留下的水渍痕迹。 刚到任的第二天,陈行甲就发现了一件怪事。 一个预算三百多万的乡村道路工程,还没开工就支出了大笔费用。 会计账本上记录着各种名目的开销,加起来竟有120多万。 更让他吃惊的是,一个市政项目最初预算3000万,最后结算时变成了近8000万。 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的问题,让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 在第一次全县干部大会上,陈行甲站在主席台前,目光扫过台下各级干部。 "我是来为老百姓做事的。" 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如果有人想在这里发不义之财,我第一个不答应。" 台下有人低头记录,有人交头接耳,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窗外的雨声敲打着玻璃,仿佛在为这场反腐之战伴奏。 随后的日子里,陈行甲开始走访调研。 他穿着普通的夹克衫,步行到各个村寨。 在一户贫困户家里,他看到祖孙三代挤在漏雨的土房里,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是一台老式电视机。 老人拉着他的手说: "书记,我们不怕穷,就怕贪官把扶贫款贪了啊。"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调查工作刚展开不久,陈行甲就遇到了阻力。 一天深夜,他在办公室加班时接到匿名电话,对方恶狠狠地威胁: "少管闲事,不然让你好看。" 没过几天,他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封恐吓信,信纸上用红笔写着警告语。 这些威胁没有让他退缩,反而坚定了他反腐的决心。 最严重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周末。 陈行甲独自去给母亲扫墓,几个蒙面人突然从树林里冲出来。 他们用麻袋套住他的头,拳打脚踢。 等附近村民发现时,陈行甲已经昏迷不醒。 医院诊断结果显示,他两根肋骨骨折,四根手指严重受伤。 病床上的他,脸上还带着未消退的淤青。 住院期间,妻子日夜守在病床前。看着丈夫缠满绷带的样子,她忍不住流泪: "我们不图你升官发财,只求你平安健康。" 但陈行甲伤愈后,又继续投入工作。 他深知,如果此时退缩,之前的努力都将白费。 经过深入调查,陈行甲掌握了大量证据。 在任五年间,共有87名违法违纪人员被查处,包括9名局长和4名县领导。 这些案件涉及扶贫资金挪用、工程违规等多个领域。 有个村子的扶贫款被克扣,导致村民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这个案例让他特别痛心。 但随着调查深入,陈行甲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 有一次他去州里汇报工作,上级领导极不耐烦地说: "你一个县委书记,我能见你就不错了!" 这句话让陈行甲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 他开始明白,单靠一己之力难以撼动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 2016年,在即将获得提拔之际,陈行甲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辞职。 离开前,他只说了一句话: "保护伞不仅在县里,更在州里。" 这句话道出了他这些年的无奈与坚持,也揭示了他选择离开的真正原因。 辞职后,陈行甲来到深圳创办公益基金会。 他特别关注大病救助,因为他在基层见过太多因病致贫的家庭。 有个7岁的白血病患儿,因为没钱治疗,父母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病情恶化。 这样的案例让他决心搭建一个透明、高效的公益平台。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困难家庭得到帮助。 如今,陈行甲虽然离开了官场,但他创建的公益组织已经帮助了数千个困难家庭。 他经常说: "为民服务不一定要当官,重要的是有一颗为民着想的心。" 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成了他新的人生信条。 陈行甲的故事在当地百姓中流传。 一位老村干部说: "陈书记在的时候,我们的扶贫款都能落到实处。" 而他的经历也提醒人们,反腐败斗争需要更多人的坚持与勇气。 每当有人问起他当年的选择,他总是平静地说: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得丙
哪个州长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