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现场丈夫独力抱妻上救护车,医护人员冷漠旁观引众怒 深圳一小区门口,丈夫抱着产

柳浪闻莺声 2025-11-21 11:03:31

急救现场丈夫独力抱妻上救护车,医护人员冷漠旁观引众怒 深圳一小区门口,丈夫抱着产后大出血的妻子艰难前行,而身穿急救制服的救护人员却双手插兜,冷眼旁观。 “我老婆产后大出血,快不行了!”深圳一男子焦急地拨打120求救。电话那头承诺立即出动救护车,可随后发生的一切让人心寒。救护车司机声称找不到具体位置,男子只能抱着虚弱的妻子跌跌撞撞走向小区门口。更令人震惊的是,赶到现场的救护人员竟然像旁观者一样,看着男子艰难地独自完成抱妻子上车的全过程。 01 危急时刻,120急救的反应链断裂 事情发生在广东深圳一普通居民小区。一名刚生产不久的女子突然出现严重产后出血,丈夫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这本该启动一条生命救援的绿色通道,现实却处处卡壳。 首先是指令传递失效。 丈夫在电话中清晰说明了小区名称和楼栋号,但救护车司机仍表示找不到具体位置。在深圳这样道路规划明确的一线城市,这种基础定位能力缺失令人费解。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女子的生命体征逐渐恶化。丈夫当机立断,决定亲自抱妻子到小区门口等候。产后女性身体极度虚弱,加上大出血,每一次移动都可能加剧危险。但这个家庭别无选择。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一幕发生在救护车到达后。两名身穿急救制服的医护人员下车后,竟然站在一旁毫无作为,全程目睹丈夫独自艰难地将妻子抱上救护车。他们没有伸手协助,没有专业指导,甚至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 02 急救人员的职业底线在哪里 这段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穿着急救制服的人,还记得自己的职业誓言吗? 急救人员的核心职责是挽救生命,而非旁观生命消逝。 在急救医学中有“黄金一小时”原则,即意外伤害发生后,第一个小时内的救治至关重要。而这位产后大出血女子,在最关键的时刻遭遇了职业冷漠。 从专业角度而言,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搬运需要格外谨慎。不当移动可能加重出血,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受过专业训练的急救人员理应知道这些基本常识,却选择了袖手旁观。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行为并非个例。近年来,多地曾曝光过急救人员拖延出诊、态度冷漠的事件。这反映出部分急救人员职业素养的缺失和系统管理的漏洞。 03 制度反思,急救体系需要透明化改革 事件曝光后,当地120急救中心表示已展开调查。但公众期待的不仅是单个事件的处理,更是整个急救系统的深刻反思。 急救响应需要标准化流程。 从接警定位、车辆调度到现场处置,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规范和监督机制。特别是定位问题,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完全可以通过共享位置等技术手段解决。 绩效考核应当包含职业伦理评估。 目前急救系统的考核多侧重于响应速度和技术指标,而对职业态度、人文关怀等软性指标缺乏有效评估。这导致部分人员只求完成任务,不求尽心尽力。 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渠道。 公众应该能够便捷地对急救服务进行评价和反馈,这些评价应当与单位和个人的绩效挂钩。同时,对玩忽职守行为要有严厉的惩处措施。 值得欣慰的是,女子经医院抢救后已脱离生命危险。但这次事件给她和家人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及公众对急救系统的信任损伤,需要更长时间来愈合。 04 全社会的急救意识待提升 这起事件也反映出全民急救知识普及的紧迫性。当专业救援力量无法及时有效发挥作用时,基本的自救互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家庭都应掌握基础急救技能。 如止血、心肺复苏等简单操作,在关键时刻能够为专业救援争取宝贵时间。社区和单位应定期组织急救培训,让更多人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完善社区层面的应急支援网络。 邻里互助在急救场景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社区可以建立志愿者队伍,在专业救援到达前提供初步协助。 同时,公众也应了解如何有效拨打120急救电话:准确描述地址、留下畅通的联系电话、清晰说明患者情况等。这些细节都能提高救援效率。 其他城市的急救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北京急救中心近期开展了“急救暖心”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服务态度问题;上海120将患者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权重高达30%。这些举措传递出明确信号:急救行业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心怀悲悯。 那位深圳丈夫抱着妻子踉跄前行的画面,应该成为急救行业的一面镜子。每次出警不仅是一次任务,更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托付。当急救人员穿上那身制服,他们代表的不仅是职业,更是社会对生命的尊重和守护。

0 阅读:0
柳浪闻莺声

柳浪闻莺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