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历史的书写和教育,没有什么绝对中立客观而言,肯定有“主体民族视角”和“国家本位立场”在。想想看,我们教育是否是以“主体民族视角”看待中国历史的?!是否是以“中国本位视角”去看待世界历史的?很多都不是。失去了“主体民族视角”和“国家本位立场”,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然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自圆其说。对内,如果失去了“主体民族视角”,搞什么“五胡入华”和“蒙古南迁”、“满清内迁”,这种历史教育下来的结果就是“与其救亡图存”,“不如打不过就加入”,中国现在是56个民族,可以有57个、58个......反正最后都是一家人。中华文化是包容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各文明都能融入中华文化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也是包容的,能够让各个民族平等相处,相互融合。但这是因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的的主体民族是“汉民族”!中华文明能够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是因为汉文化底蕴够深!汉民族血条够厚!才能让中华民族遭遇各种苦难之后重新崛起!忽视甚至贬低中华民族主体民族和中华文化主体文化的作用,在历史和教育领域“去汉化”,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历史观混乱、世界观失序、价值观崩解并招致主体民族的强烈反弹,就是给中国的长治久安埋雷。对外,如果失去了“国家本位立场”,就如同对内的“去汉化”一样,很多人所谓的“国际化”就是“去中国化”。因为西方的教材和媒体绝对不会从中国立场看问题,而一旦不能从坚持“国家本位立场”的原则去学习和思考,立场自然就会不自觉转变。如同现在的中国媒体,其实本质上应该叫西方媒体的新闻搬运工。它们从来不自己产生新闻,它们只会不加核实的转发西方媒体报道,拾西方媒体的牙慧,当西方媒体的传声筒,久而久之连屁股和立场都坐了过去。包括中国媒体在内的很多中国的文科领域都有这个问题,完全放弃了“国家本位立场”,本来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西方、超越西方”,结果很多人却成了“学习西方,成为西方”。于是受日本文化影响就成了“精日”,受美国文化影响就成了“精美”.......他们觉得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视角上,才能标榜自己有“国际”视野、以受到西方的褒奖和荣誉为荣!要想获得西方的奖项,夸自己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就连中立都不行,必须越是贬低抹黑自己民族和国家的,越有机会获奖。“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这就是我们在文科的教育和宣传中放弃了“国家本位立场”的结果!只有在对内的教育中时刻坚持“主体民族视角”和对外学习中坚持“国家本位立场”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让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和中国发展走向长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