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程度?看看法国就明白了。世界杯法国队要是穿件非洲队球衣,没人会觉得奇怪,全队三分之二的球员有非洲血统,从姆巴佩到登贝莱,看着像法国的“国家代表”,其实更像非洲的“旅欧联队”。 1946年的马赛港,阿尔及利亚劳工背着帆布包踏上码头,合同上“临时居留”四个字墨迹未干,法国政府却没料到——这“临时”会变成三代人的定居史。 2023年巴黎骚乱的火光里,17岁非洲裔少年的死只是导火索,真正点燃怒火的,是郊区青年手机里存着的“93省失业率”——35%,是法国平均水平的三倍。 有人说这是“多元文化的必然阵痛”,但德国同样接收移民,却通过600小时语言课和职业培训实现更高融合率;法国呢?200小时的法语课刚上完,移民家庭的孩子已经在学校里被本地同学孤立。 更讽刺的是政策的反复无常:1981年密特朗政府特赦13万非法移民,欢迎他们“安家”;十年后右派上台,国籍法突然收紧,入籍时间从5年延长到10年——昨天的“新法国人”,今天成了“待审查的异客”。 难道移民政策必然失败?英国通过“积分制”筛选技术移民,加拿大靠“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促进社区参与,法国的困境,或许不在“移民”本身,而在把人当“工具”的初心。 左派想靠移民选票巩固执政,右派想靠排外拉拢保守选民,政策像钟摆一样摇摆,移民在“欢迎”与“排斥”的缝隙里,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二战后工厂急需劳动力时,移民是“廉价工具”;石油危机后岗位减少,他们又成了“福利负担”——住房补贴、家庭津贴年年涨,可职业培训预算却砍了又砍,光给钱不教本事,谁愿意永远靠救济过活? 短期看,是街头骚乱和族群对立;长期呢?当巴黎郊区的清真寺数量超过教堂,当孩子在学校里只说阿拉伯语,国家认同的根基正在被悄悄蛀空。 其他国家真该看看:德国用600小时语言课换融合,法国用200小时换隔离;加拿大靠社区参与凝聚共识,法国靠“共和同化”强行抹除差异——差距不在移民数量,而在政策的远见。 开头的问题或许该换个问法:一个国家能短视到什么程度?当姆巴佩在世界杯进球时,巴黎郊区的青年却在焚烧汽车——同一个国家的两张面孔,藏着把人当工具的代价

张yr爸爸
这证明人类非洲起源论是错的,否则欧洲都是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