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儒家代表人物方孝孺,是明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在建文帝时翰林学士。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后,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起草诏书,被朱棣凌迟处死,并诛连其亲属。方孝孺的妻儿、亲友和门生共873人被处死。方孝孺去世后,他的族人几乎被杀净,他的学生也都被杀掉。建文帝的重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均被诛杀,女眷充入教坊司,被日夜轮奸,生不如死。朱棣对方孝孺的定性是“谋逆”,但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表示“方孝孺、齐泰俱是忠臣”,停止了对他们亲属的迫害,释放了他们的部分亲属,但并未平反。200年后,明神宗(万历帝)正式为方孝孺等建文帝的重臣平反,恢复了建文帝的年号,将其流放在边疆的后代全部释放。万历帝还为方孝孺、徐辉祖、卓敬等建文帝旧臣建庙祭祀,追封方孝孺入表忠祠。那么传统史观如何 看待方孝孺呢?方孝孺乃一介书生,并不是经历过沙场的武将,面对凌迟这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却慷慨就义,看到自己的弟弟临死前哭泣,还劝弟弟要为大义而舍生忘死。死的时候,朱棣下令割去他的舌头至耳根,再千刀万剐。方孝孺血涕纵横,仍然痛骂不止。方孝孺的死难,成为传统史观中“忠”的象征,不畏强权、对于宗法制度以死捍卫,将儒家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和“舍生取义”推向极致。成为效忠君王的精神图腾。方孝孺捍卫的是“正统论”和忠法制度,反对朱棣的“篡逆”,实际是捍卫政治的秩序。他本身是明初的儒家理学大家,被誉为“读书人的种子”,被视为一代儒学宗师。学问+道德楷模,让他成为传统史观完美的儒者。清朝继续宣扬方孝孺的“忠”,从官方角度始终给予高度赞扬和肯定。将其请入孔庙祭奠。那么新文化运动时期怎么评价方孝孺呢?新文化运动反对儒家礼教,胡适、鲁迅等人反对方孝孺坚持的礼教,但充分肯定了方孝孺的气节。胡适认为方孝孺是为信仰和思想杀身成仁的典型,并肯定方孝孺的独立思想和人格。鲁迅则用“台州式的硬气”来肯定方孝孺的硬气与不屈(方孝孺是浙江台州宁海人)。现代学者又是如何评价方孝孺的呢?现代学者认为,方孝孺实际上除了“恪守宗法制度”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限制君权”,主张“恪君”“君臣共治”,但后者被万历帝、康熙帝等皇帝刻意淡化了,只宣扬方孝孺的“忠”,却不提他主张限制君权。方孝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主张“仁政”和“王道”,试图让君王做一个道德完人,并复古和完善礼法来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他的这些主张实际上和朱棣强化君权的主张完全相悖,这才是他被诛杀的根本原因。现代学者指出,方孝孺并不是普通人认为的“愚忠”(经常有现代人说,都是朱家的天下,建文帝和朱棣谁当皇帝不一样),而是忠于他所信奉的儒家“道统”。朱棣的篡位,摧毁了方孝孺的政治理想,因此他的抗争,实际上是理想主义破碎后,与现实的抗争。现代学者们也认为方孝孺是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但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是复古,在当时并不现实,也解决不了经济问题。这也说明了书生从政的局限性。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否认方孝孺的气节和人格,作为一介书生,如此硬气、为信念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敬佩。从政治和现实角度,方孝孺的政治主张和行为是失败的,一个书生根本适应不了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导致悲剧性的后果。方孝孺是中华历史上一个历史符号,关于理想与现实、原则与权力、气节与国家命运的争论,可能每个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明朝儒家代表人物方孝孺,是明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在建文帝时翰林学士。明成祖朱
天涯霜雪寒啊
2025-11-21 14:42: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