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留在朝鲜境内帮助建设的10万大军突然神秘失踪,美国特务人员寻找了两年之久,我国也派人寻找了两年多也都一无所获,但不久之后,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 停战协定后,志愿军第20兵团驻扎朝鲜中部,官兵分布在开城和平壤周边,从事公路修复,使用手动工具平整路面,铺设碎石确保通行。桥梁重建中,部队焊接钢结构,搭建支架安装构件,恢复交通网络。农业援助包括挖掘灌溉沟渠,长达上百公里,从山区引水到田地,提供种子指导种植。医疗小组设立诊所,发放药品培训本地人员,处理常见疾病。教育支持涉及修建简易校舍,用木材砖块搭建,教授基础知识,帮助恢复生活秩序。这些工作持续数年,兵团成为当地支柱。 1958年冬季,上级发出绝密指令,杨勇领导兵团,杨成武已回国,张蕴钰准备接手基地事务。指令要求部队脱离驻地,执行国防任务。撤离分批夜间进行,后勤先打包文件装备,官兵百人一组乘卡车沿小路离开,车辆灭灯避开监视。营地保留军服晾晒,灶台留火种,锅中剩饭制造假象,整个行动一周内完成,十万官兵悄然越过边境进入东北。 美军通过空中照片察觉营地空置,派出特工伪装潜入周边,检查帐篷仓库未获线索。情报网络扩展到东北,监听信号审问居民,分析铁路记录,高空飞机扫描边境两年无果。中国国内因保密严格,调查组走访家属后勤点,检查库存信件两年多无进展。家属信封只标邮政编号,内容限于训练事项,多数家属在河北山西乡村等待消息。 官兵乘封闭火车从东北西行,车窗布帘遮挡,门锁固定,列车选支线避主干道,在偏僻站补充物资。士兵车内分发馒头咸菜,水壶装水维持,旅途数千公里,从林区到草原再到荒漠,沙尘渗入影响呼吸。到达戈壁,杨勇指挥集结,战士挖半地下坑道,用帆布沙土覆盖防风,饮水从咸井抽取煮沸限量供应,粮食混沙用布过滤进食。 建设核试验基地启动,无机械依赖人力,官兵肩扛水泥钢材运送公里。测量队用经纬仪设点,风沙中石块固定坐标记录。打井组钻探失败后谷地找到淡水,安装泵供应千人。铁路支线挖掘路基,锤砸岩石铺枕木轨道,连通外部百公里。机场清理沙丘,推车运土压实跑道两千米长。 发射塔基础遇冻土,官兵热水融化搅拌混凝土倒模具。观测站组装框架,焊接高温下鞋底变形。哨所驻守干粮咸水监测天气。保密分小组执行任务,如挖沟安装电线,不知全貌。通信加密,外部断联,家属通信延长。 三年中沙尘暴袭击,加固帐篷清理积沙。物资短缺减配给,补充野菜坚持。靶场划分发射回收区,装雷达。核区挖地下室铺电缆,准备测试。基地成型,铁路通车飞机补给。 基地司令张蕴钰协调整体,杨勇监督部队,杨成武提供指导。建设遇高温寒冷,官兵轮班作业,处理设备短缺手工替代。导弹靶场测试区安装仪器,核设施防护墙浇筑混凝土。外部情报持续监视,美方卫星照片分析无确切发现,中国保密层级高,内部知情者有限。这些努力奠基国防科技。 后续发展中,1960年国产导弹发射命中目标,官兵维护验证技术。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原子弹爆炸,杨勇张蕴钰在观测点记录冲击波数据,标志核能力确立。1967年氢弹试验释放能量,基地扩展辐射防护。1970年长征火箭发射卫星进入轨道播放信号。 第20兵团改编工程部队,杨勇调北京军区,张蕴钰继续基地,杨成武国防职务。官兵多数退役返乡,部分留守升级设施,贡献现代化国防。这些转变反映军队多功能作用。 1964年爆炸后,基地完善安全协议,官兵分析残骸优化设计。氢弹成功推动导弹核结合,卫星发射标志航天起步。兵团遗留影响深远,官兵经历融入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