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邓公请张学良回国,张学良却说:我回去可以,但必须答应我3个条件。  

山有芷 2025-11-21 16:16:11

1991年,邓公请张学良回国,张学良却说:我回去可以,但必须答应我3个条件。   北京方面心里跟明镜似的,想要把这只断线的风筝收回来,一般的线拉不住,邓公那时候看得很准,去美国见张学良,光有级别没用,得找个能让那个九十岁老头儿卸下心防的人,这担子最后落在吕正操身上,真不是随手点的将。   这里头藏着几十年的草蛇灰线:两人是辽宁海城的老乡,扯不断的是那口乡音,1922年在东北讲武堂,张学良是教官,吕正操是学生,到了惊天动地的西安事变,吕正操又是老长官麾下亲历过那场惊雷的旧部。   1991年5月,这盘棋局正式铺开,为了避开耳目,吕正操先在旧金山落地,还没见到正主,先去看望了因为身体抱恙没法随行的赵一荻夫人,这一步走得稳,人情味做足了,路才铺得平,等到转战纽约曼哈顿,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会面才算真正揭幕。   不是在那种正襟危坐的会客室,而是在贝太太家的公寓电梯口,5月29日上午,电梯门一开,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瞬间撞上了视线,没有任何铺垫,四只手就那么死死攥在了一起。哪还顾得上什么寒暄。   眼前的吕正操早没了当年的英姿,张学良也满头白发,两人对着看,想说话,嗓子眼里却像堵着千言万语,坐下来这一算账,那个数字惊得人心慌,吕正操不说虚的,开口就是一个精准到日的时间刻度:“汉公,从西安那会儿分开,到现在正好是54年5个月零4天”。   张学良听完眼神明显震了一下,这命运也是会捉弄人,两个“五四”撞在了一起,前头是一个青年的激进岁月,后头是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与软禁。这中间的空白怎么填,还得靠那时候的交情。   张学良也没把对方当外人,那股子幽默劲儿上来了,想起吕正操当年搞冀中地道战的名堂,张口就喊出了那个土得掉渣的外号:“你这‘地老鼠’打得好啊”吕正操也没绷着,接得实在,说那是老百姓的法子,全靠百姓帮衬。   就这一句“靠百姓”,那个曾想扭转乾坤的老将军眼神沉了下去,补了句掏心窝子的:“得民者昌啊”可真要谈回家的正事,公寓这种人来人往的地方还是不保险,为了躲开那些嗅觉灵敏的记者和眼线。   第二天的深谈被特意安排进了一家瑞士银行的经理办公室,这是张学良侄女张闾蘅特意找妹夫疏通的“安全屋”,非得等到人家银行下班了才敢开始,在这间密室里吕正操拿出了那个重千钧的信封,信是邓大姐(邓颖超)亲笔写的,带的是那边故人的召唤。   这时候的张学良眼睛已经坏得厉害,为了看清那纸上的字,脸几乎要贴到信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心里抠,读完那句“想什么时候回就什么时候回”的承诺,老人没忍住,念叨起周恩来的好,眼神里全是落寞。   也就是在这儿,张学良露了想回家的底,阎宝航的女儿阎明光适时递话,说上海有个名医叫“东方一只眼”,治眼疾是绝活,张学良动心了那个“想回大陆治眼睛”的决定当场就拍了板。   但他紧接着就给这事儿划了两道红线,不是为了摆谱,恰恰是因为不想摆谱,对着想要大张旗鼓安排包机、专列的吕正操,张学良连摆了三下手,立了个特别倔的规矩:我是个老百姓,回去一不搞欢迎仪式,二绝不见记者,三是我们别来互相吹捧那一套。   他就想悄悄地回那片黑土地看看,吕正操跟他打趣说怕老百姓围着不让走,这老头儿乐得像个孩子:“我不怕老百姓,我乐意让老百姓围着”所有人都以为这就是临门一脚的事了,连心里的石头都落了地。可谁能算得过天呢。   这之后的事儿,就像是那种最让人唏嘘的剧本,因为赵四小姐在旧金山的病情反反复复,再加上两岸局势后来变得像团乱麻,那个说好的“回乡治病”最后还是卡在了“时机”这两个字上。   老人在夏威夷一直等着那个最好的时候,等到了2001年10月16日,101岁的张学良在檀香山闭上了那双盼了一辈子的眼睛,那片他拿前途和自由换来的土地,终究没能再踩上一脚。 信息来源:史海:吕正操三晤张学良劝其回大陆内幕——中新网

0 阅读:399

猜你喜欢

山有芷

山有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