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又哭了,但不是因为拿了全运会女团金牌。陈梦哭了,就在范思琦拿下最后一分的那一刻,镜头扫到她的时候,她已经用手捂住了脸,肩膀微微发抖,那时候山东队的队友还没完全冲进场地,她的眼泪就先掉下来了。说实话,这眼泪真不是冲着金牌去的,你要是了解这场比赛的前前后后,就明白这些眼泪里装了多少别的东西。咱们先说说范思琦那场球,当时她0比2落后,对面是何卓佳,打法特别,以前范思琦几乎没赢过她,你想想看,每一分都像是在悬崖边上走钢丝。陈梦坐在场边,眼睛盯着球台,手心里全是汗,从第三局开始,范思琦变了打法,专打何卓佳的中路长球,这一招真管用,连扳三局可不是靠运气,那是实打实的技术和意志力在较劲。陈梦后来接受采访时说,那会儿她都不敢看,又不能不看,作为队长,她得和场上的队友一起扛着,等到范思琦真把比赛翻过来了,那种感觉一下子就把陈梦的情绪冲垮了,她说这是她打球这么多年来,见过最勇敢的翻盘。你注意到陈梦膝盖上缠着的绷带了吗?这就是为什么她特别懂这种坚持有多不容易,巴黎奥运会之后,她的膝腰老伤又犯了,整整九个月都在康复。最严重的时候,肌肉都萎缩了,连怎么发力都得重新学,有三个多月,她连正常训练都做不到。这次来打全运会,她其实才系统训练了三个月,队医跟她说得很明白,能把比赛顺顺利利打完就不错了,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可是半决赛那天,她一口气打了四场球,加起来超过四个小时。决赛的时候,能看出来她移动明显不如以前利索,可还是硬生生拿下了两分。懂球的人看得出来,陈梦现在打球不一样了解她跑动少了,更多的是在打落点、打节奏。这是老将的智慧,知道怎么用最省力的办法得分。这是陈梦的第五次全运会了,十二年前,她还是跟在李晓霞身后的小妹妹,第一次摸到全运会女团金牌,那年她十九岁,是全队最小的,现在三十一岁了,她成了队长,要排兵布阵,要在小队员紧张的时候拍拍她们的肩。颁奖的时候她说,从2009年到2025年,老将的故事该画句号了,这话她不是随便说说的。后来在更衣室里,她跟教练说,这可能是她最后一届全运会了。这场比赛其实挺有意思,现场观众大多在给河北队加油,有个细节,陈梦在比赛中朝看台做了个手势,想让声音小一点。这不是对观众有意见,她就是需要集中精神,赛后她说,这种气氛让她有点无奈,但也让赢下来的感觉更特别了。当全队顶着这样的压力完成翻盘,那种感觉真的很复杂,外面的声音越大,里面的坚持就越显得珍贵。陈梦这次比赛的心态真的不一样了,女单半决赛输给王曼昱之后,她笑着上去祝贺,团体赛夺冠后拍照,她特意把中间位置让给了年轻队员,这些细节,摄像机都记录下来了。她跟记者说,现在不太纠结每一场的输赢了,更享受打球的过程,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养伤的那段日子,她有很多时间想事情,慢慢地她明白了,体育的价值不光是赢,还有怎么面对困难。有人问她,这是不是属于她的时代,她摇摇头说,这是所有拼搏的人的时代,她的眼泪不只是为了一块金牌,更是为了这种拼搏的精神。她的眼泪里有好多层意思:为队友的逆转感动,为自己的坚持感慨,也为快要结束的运动生涯告别,这些感情混在一起,真的没法用简单的开心或者难过来说清楚。从运动心理的角度看,这种情绪释放其实是好事,运动员长期憋着情绪反而不好,适当地释放出来对心理健康有帮助,陈梦的眼泪不是软弱,是职业运动员在高压下的正常反应。她的这些经历,对年轻队员来说就是最好的一课:体育精神不光体现在怎么赢,更体现在怎么面对困难,怎么在逆境里坚持,怎么平静地接受所有结果。等到陈梦擦干眼泪,和队友一起举起奖杯的时候,她的表情已经平静多了,那些眼泪不是脆弱的标志,而是一个老将对赛场最真实的告别。这块金牌对她来说,已经不是职业生涯的又一个荣誉,而是对过去十二年坚持的一个总结,它见证了一个从小将到队长的转变,从计较输赢到享受过程的成长。陈梦的眼泪告诉我们,体育比赛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金牌本身,而是金牌背后的那些故事,这些故事关于坚持,关于团队,关于怎么超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