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毛主席单独召见周总理。会谈时,主席突然靠近总理,压低声音说道:“恩来,我搞了个绝密计划,这计划我只对你一个人讲!” 毛泽东决定启动一项地下核原料生产基地工程,选址重庆涪陵白涛镇乌江峡谷,地质以花岗岩为主,岩层厚数百米,能承受爆炸冲击。水源来自乌江,流量稳定用于冷却系统,周边交通不便利于保密。工程规模庞大,总面积逾18万平方米,长20公里,高79米,相当于18层楼埋入地下。内部设130多条隧道,主洞室用于反应堆和化学处理设备,顶部岩层覆盖200米,经计算抗氢弹空爆和8级地震。入口设计多类型,人行道狭窄,车辆通道宽15米,便于重型设备进出。 工程基于前期勘探,地质队采集数百岩心样本,确认岩石硬度高,地下水脉分布可控。计划旨在确保核燃料生产链完整,从铀矿提炼到燃料元件制造全覆盖。情报显示美苏核潜艇监视沿海,美方已制定对中国核设施的打击方案,此工程可让生产脱离直接威胁。中央文件下发后,二机部负责技术设计,工程兵承担挖掘任务,预算从国家财政专项拨款。人员抽调自部队和专业工人,总数达6万人,保密要求严格,只限核心知晓。 后续实施中,1967年部队进驻山区,使用风钻和钢钎开挖,主通道先通,支路后建。渣土运出达300万立方米,河中冲刷或山上掩埋。初期事故频发,塌方和气体中毒导致76人牺牲,国家追认烈士,在山脚建纪念园。通风系统用风机和管道,排水泵站设低点,生活区配宿舍和食堂。工程持续至1984年停工,当时土建完成85%,设备安装60%,因国际形势缓和,核原料生产转至其他基地。基地后转为化肥厂,现为博物馆开放,展示洞体结构。 816工程源于三线建设战略,六十年代中国工业布局调整,沿海一线易受攻击,二线缓冲,三线内地深藏。核工业重点转移,涉及原子能研究院和多个工厂迁建。选址考量地质稳定性和水电资源,乌江峡谷雾气常年,便于伪装。设计参考苏联地下基地经验,但中国自行计算力学参数,确保抗震抗爆。工程兵部队为主力,年轻士兵占多数,工具简陋靠人力推进。保密措施包括通信管制和家属信息隔离,项目代号避免外泄。 历史资料显示,1966年中央会议记录中提及国防工业分散,毛泽东指示加快中西部建设。周恩来负责协调部门,签署多项命令推动实施。工程经济投入巨大,占国家预算比例高,但确保了核威慑连续性。停工后,洞体闲置多年,2003年起逐步解密,2010年作为爱国教育基地开放。游客可参观主洞室和隧道网,了解那段国防历史。相关档案现部分公开,情报报告证实美苏当时对中国核设施的监视强度。 三线建设整体涉及上千项目,816为典型代表,体现了国家安全优先原则。工程技术挑战大,挖掘中遇硬岩层,需多次爆破调整。工人生活条件艰苦,地下作业光线暗,空气流通靠机械。医疗队随队处理伤病,牺牲者多为操作失误或地质意外。基地设计包括应急出口和辐射防护层,虽未完全投产,但结构完整保留。博物馆展出老照片和工具,记录建设过程。学者研究指出,此工程提升了中国核工业韧性。 六十年代国际核军备竞赛激烈,美国核弹头数达3万枚,苏联2万枚,中国仅起步阶段。转移基地减少了暴露风险,816工程链条覆盖铀转换和分离工艺。选址报告详尽,地质局提供数据支持。部队纪律严明,轮班制确保进度。停工决定基于中美关系改善和苏联解体前兆,资源转向民用。洞体规模世界最大,获吉尼斯认证。现地游客反馈多,强调历史教育价值。档案中,周恩来多次视察类似项目,推动落实。 工程遗产影响深远,重庆当地经济发展受益,旅游业兴起。相关书籍和纪录片详述背景,避免夸大宣传。核工业发展史中,816标志性事件,体现了自主创新。地质勘探技术那时已成熟,岩心分析用显微镜和化学测试。工人来源多省,培训后上岗。安全事故教训吸取,后期改进支护方法。基地入口如今可见,伪装门设计巧妙。研究者分析,工程成本虽高,但战略价值无可替代。 三线时期,中国铁路公路网扩展,支持内地工业。816连接周边矿山,铀资源运输便利。设计图纸保存完整,展示中可见比例模型。国际专家参观后,认可工程坚固性。历史反思中,强调和平发展重要性。项目参与者回忆录出版,记录真实经历。核安全标准那时已初步建立,辐射监测设备安装。停工后,部分设备拆除,洞体维护定期。旅游开发注重环保,避免破坏原貌。 毛泽东和周恩来领导下,国防建设取得进展。两人逝世后,政策延续调整。816工程作为遗存,提醒后人警惕外部威胁。博物馆年接待数十万游客,展厅分主题介绍。相关网站提供虚拟游览,扩大影响力。学者论文多,从战略角度分析决策过程。工程未使用核反应堆,但预留空间完整。地质稳定性经多年监测,无重大塌陷。历史价值日益凸显,成为研究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