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俺村一个姓张一个姓凌的参加志愿军,战争结束后两个人回国了,娃凌的成了战

溪边喂鱼 2025-11-21 22:03:45

1950年俺村一个姓张一个姓凌的参加志愿军,战争结束后两个人回国了,娃凌的成了战斗英雄,乡党委书记宴请,姓张的当时是一排长,因弹尽粮绝被美军俘虏 俺村在冀中平原的洼地里,村头老槐树粗得要两人合抱,1950年冬天,征兵的红布标语就贴在槐树干上。 姓张的叫张满仓,家里排行老三,爹娘早逝,跟着哥嫂过活,性子沉稳得像村西的老井;姓凌的叫凌铁柱,是村东头凌木匠的独子,浑身是劲,说话嗓门能震落屋檐上的雪。 两人同年生,从小一起摸鱼掏鸟窝,长大后又一起在地里挣工分,感情比亲兄弟还亲。 征兵那天,村里敲锣打鼓,凌铁柱扛着家里唯一的锄头就往征兵点跑,张满仓揣着哥嫂连夜烙的玉米饼,默默跟在后面。 临走前,凌铁柱拍着张满仓的肩膀:“满仓哥,到了朝鲜咱也得并肩子干,等胜利了,我请你喝咱村酿的高粱酒!”张满仓点点头,把藏在怀里的半截铅笔和纸递给凌铁柱:“万一……给家里捎个信。” 入朝后,两人被分到同一个团,张满仓因为识几个字,又沉稳,当了一排长;凌铁柱凭着一身力气和不怕死的劲头,成了班里的突击手。 1951年第五次战役打响,美军靠着“磁性战术”,把志愿军诱入纵深后突然反扑,机械化部队切断了后路,张满仓和凌铁柱的部队被打散,从此断了联系。 凌铁柱所在的连队接到坚守鸡雄山的命令,那山头不大,却是卡住美军北进的关键。美军的飞机大炮把山头削矮了一米多,战壕全被炸毁,战士们只能趴在弹坑里作战。 凌铁柱跟着排长死守阵地,排长牺牲后,他捡起望远镜,带着剩下的战士继续抵抗。粮食断了,他们就嚼炒面就雪水;子弹打光了,就从敌人尸体上搜集武器,甚至用石头和刺刀拼杀。 有一次,6个美军摸到阵地后侧,距他只有几步远,凌铁柱端起冲锋枪扫倒4个,剩下的吓得狼狈逃窜。他孤身一人守了阵地两天一夜,直到援军赶到,阵地寸土未失。这场仗下来,他歼敌30多人,被记特等功,成了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 张满仓的一排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奉命掩护主力撤退,在华川附近遭遇美军坦克集群,双方兵力、装备差距悬殊。 张满仓带着战士们利用地形设伏,用反坦克手雷和火箭筒接连炸毁3辆坦克,可美军的炮火太猛,阵地一次次被轰炸,战士们伤亡惨重。打到最后,全排只剩下7个人,子弹、手雷全部耗尽,连刺刀都拼弯了。 美军的坦克开到阵地前,喊话让他们投降,张满仓还想拿起石头反抗,却被战友死死按住——再抵抗,就是白白牺牲。他被美军架着离开阵地时,回头望了望身后的山头,眼泪砸在冻硬的土地上。 战俘营的日子是煎熬。张满仓和其他被俘战士被关押在釜山收容所,美军断粮断水,伤兵的伤口腐烂生蛆,他们只能靠烤皮鞋、挖草根充饥 。 敌人威逼利诱,想让他们去台湾,可张满仓始终攥着胸前的党徽,那是他参军时指导员亲手给戴上的,磨得发亮也没舍得丢。 他和战友们一起拒绝“甄别”,高喊着要回祖国,哪怕遭到毒打也没动摇半分。1953年停战,他终于被遣返回国,可曾经130多斤的汉子,瘦得只剩90来斤,身上满是伤痕。 回国那天,凌铁柱已经戴着“一级战斗英雄”的勋章回到县城,乡党委书记在公社食堂摆了两桌宴席,猪肉炖粉条、白面馒头管够,全村人都来给英雄道贺。 张满仓是悄悄回村的,哥嫂把他接回家,村里人见了他,有的躲开,有的指指点点,说他“当了逃兵”。他想解释,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是默默地扛起锄头下地,把所有委屈都藏在心里。 凌铁柱听说张满仓回来了,当天就骑着县里奖励的自行车赶回村。他冲进张满仓家,一把抱住他:“满仓哥,你受苦了!我知道你不是孬种!”宴席上,凌铁柱拉着张满仓坐在主位,对着乡亲们大声说:“满仓哥在战场上拼到弹尽粮绝, 被俘后没丢咱中国人的脸,他也是英雄!”乡党委书记听了,端起酒杯走到张满仓面前:“是我考虑不周,你也是为国家出力的好男儿,这杯酒我敬你。” 后来,张满仓主动申请去村里的水库工地,每天天不亮就上工,扛石头、挖渠道,什么苦活累活都抢着干。凌铁柱转业后回县里当干部,经常来看他,两人还是像从前一样,凑在一起就聊朝鲜的日子。 村里人慢慢改变了对张满仓的看法,谁家有困难,他都主动帮忙,孩子们都愿意听他讲战场上的故事,讲那些宁死不屈的战友。 战争给两个人带来了不同的命运,却没改变他们的家国情怀。凌铁柱的英雄事迹值得传颂,张满仓在绝境中坚守的气节同样值得铭记。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也不该用“被俘”简单定义一个战士的忠勇。那些为了保家卫国付出过的人,无论结局如何,都该被尊重、被铭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09
溪边喂鱼

溪边喂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