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4年,废太子胤礽病入膏肓,他托人向雍正帝带话:“皇上,我是大不孝的罪人,按说您登基后若是想杀我,我绝活不到今天,可是承蒙您的关照,我这两年过得还不错,我很感激。谢谢了,老四。” 消息传到雍正耳中,他停顿良久,并未立即作答。几年之间,大清江山已稳定于他手,兄弟间的争斗也随尘埃落定。听见胤礽临终传话,雍正只是让人回复说:“好好安葬,体面安排。” 胤礽离世后,葬礼规格并不低。虽已非储君身份,却仍享有王等之礼。丧仪简洁,旨在体面收场。对于胤礽,朝中不再提及。唯有宫中旧人还记得,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名字,几十年来经历了从巅峰到孤寂的剧变。 就在死前的几年,他的日子反倒安稳了不少。雍正即位后,并未立即削其生存根基,而是准其在咸安宫内静养,生活物资给得宽裕,管束也没从前严苛。宫人说,废太子每日只读书写字,不言政事。 但谁也不会忘记他曾两次被立,两次被废。特别是第二次废黜之后,他彻底失去了复起的可能。在康熙晚年最动荡的那段时间,他与诸弟的对峙已非兄友弟恭,而是夺嫡争权。 再往前推,他本来是那位最接近帝位的人。自一岁被立为太子起,他便拥有其他皇子无法企及的待遇。康熙亲自教导他,骑射、骑猎、政务,他一样不少地经历。天花初愈后,康熙对他的期望更高,认为他是“天保之人”。 年轻时的胤礽颇具魄力,他曾陪康熙巡视边疆,处理奏折,参与军务,外界对他的印象普遍不差。但随着他年岁增长,身边渐聚朋党,性情也出现了变化。尤其是在朝中结交权贵、拉拢心腹,让康熙逐渐生出警觉。 康熙四十七年,他被突然废黜。官方理由是“行为不端、惑于小人”。宫中传言其涉密谋、操弄人心。两年后,康熙再度将他立为太子,却很快又废除。这一进一退之间,彻底断了他继位的希望。 之后的岁月,他被软禁在咸安宫,外界只知他“病体虚弱”,再无更多消息。雍正继位时,曾有人猜测是否会将其处理以绝后患,但最终雍正选择放手,既不予复用,也不加害。 胤礽,康熙帝第二子,赫舍里氏所生,生于康熙十三年。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当日难产去世,康熙悲痛万分,亲自抚养其成长。或许正因这份早年的悲怆情感,使得康熙对胤礽格外看重。可惜权力斗争终究无情,亲情未能阻止猜忌与失望的蔓延。 雍正元年,他的名字被改为“允礽”,连字形也被削去皇太子之“胤”,从此不见于政务、不再参与国事,成了一个被刻意遗忘的存在。 1724年,他以五十岁年纪在咸安宫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