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小行星发现数量突破4万颗,欧空局加速推进行星防御能力建设】2025年11月

航天品武器 2025-11-23 04:15:32

【近地小行星发现数量突破4万颗,欧空局加速推进行星防御能力建设】2025年11月,天文学家发现了第4万颗近地小行星。这些尺寸从数米到数公里不等的岩石天体运行在相对靠近地球的轨道上。每一次新发现既提醒着地球面临的潜在威胁,也印证了行星防御领域在短短数十年内取得的巨大进展。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初期超过40亿年前遗留的岩石残骸,绝大多数运行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近地小行星(NEA)指轨道运行至距地球轨道约4500万公里范围内的天体,这一距离足以引起行星防御团队的高度关注。首颗近地小行星“爱神星”(Eros)于1898年被发现。此后数十年间,相关发现进展缓慢,直至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专用巡天望远镜投入使用,每年可发现数百颗新天体。2025年11月,已识别的近地小行星总数突破4万颗,其中约1万颗是在过去三年内发现的。欧空局近地天体协调中心主任卢卡·孔韦尔西表示:“发现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从本世纪初的1000颗增至2016年的1.5万颗、2022年的3万颗。随着下一代望远镜投入使用,我们预计已知的近地小行星数量将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增长。”今年启用的智利薇拉·鲁宾天文台虽非专用于小行星巡天,但将发现数万颗新的近地小行星及其他小天体。与此同时,欧空局“飞眼”望远镜采用类似昆虫的广阔视场设计,能够捕捉到当前巡天系统遗漏的天体。每次发现新的近地小行星后,天文学家会利用所有可用观测数据预测其未来数年、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运行轨道。专用软件系统会计算该天体在未来至少一个世纪内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欧空局的近地天体协调中心负责开展这些预测与风险评估工作,该中心隶属于行星防御办公室。约2000颗近地小行星在未来一百年内存在非零撞击概率,但绝大多数体积很小,不构成重大威胁,且撞击概率通常远低于1%。重要的是,最大的近地小行星——直径超过1公里的天体——也最容易被发现,其中多数在早期即已被找到。这类天体若撞击地球将引发全球性后果,但科学界确信其中绝大多数已被发现。当前重点是搜寻和监测中等尺寸小行星,即宽度约100至300米的天体。这类天体更难被发现,但若撞击地球将造成严重区域破坏。现有模型表明,人类仅发现了这类天体的约30%,相关工作仍需持续推进。所幸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已知的4万颗近地小行星均不构成威胁。然而,欧空局并未被动等待危险信号的来临。该机构行星防御团队正通过多项任务推进欧洲的小行星防御能力建设。“赫拉”探测器目前正在太空飞行途中,前往双形态小行星(Dimorphos),以研究202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DART探测器撞击产生的后续影响。通过详细分析DART撞击如何改变双形态小行星的结构与轨道,“赫拉”任务将帮助确立小行星偏转技术,使其成为保护地球的可靠手段。欧空局正积极规划“拉姆斯”小行星快速任务(Ramses),目标是在2029年伴随直径375米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安全飞越地球期间进行观测。此外,欧空局的NEOMIR近地天体红外探测任务将利用红外波段搜寻小行星,首次实现对类似车里雅宾斯克事件撞击威胁的提前预警。该探测器计划于2030年代中期发射,可弥补地基光学望远镜因强烈日光而无法探测地球昼半球方向天体的重大观测盲区。从1898年爱神星的发现起步,全球协作已成功识别数万颗近地小行星。每一项新发现——未来几年必将新增数千项——都在深化我们对太阳系历史的理解,并强化保护地球安全的能力。

0 阅读:0
航天品武器

航天品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