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天大帝是谁? 到过聊城山陕会馆的游人都会在会馆门留影,以志记念到此一游。山陕会馆门楼上方挂有协天大帝四字门头,照过像,留了影,可知协天大帝是怎么回事,是谁的各头? 协天大帝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在道教中的尊号。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首次敕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使其从王爵晋升至帝位,这一封号旨在借助关羽的忠义形象强化官方教化与民间信仰。此后,关羽在道教体系中被尊为协天大帝、伏魔大帝等,象征其协助玉皇大帝掌管天地经纬、护国佑民的职能。 关羽作为一代武圣怎么又被尊为财神,为什么又被敬奉于山陕会馆?这背后既有历史形象的演变,也有商业伦理的寄托,核心原因是他的"忠义"特质与商业需求的契合。 关羽成为财神并非源于经商才能,他遇着刘备前,曾在民间集市上卖过草蓆,这个经历到后来的财神地位,是民间信仰对其形象的创造性转化: 防盗护产的威慑力:明清时期商业繁荣但治安风险高,商人推崇关羽"威震华夏"的武圣身份,认为其威名可震慑盗贼、保护财产安全。山西商家集体供奉关羽,形成"请关二爷拒盗贼"的民俗传统。 晋商的文化推广:关羽是山西人,被晋商尊为精神图腾。晋商在全国建立关帝庙作为商业聚会场所,将"忠义"精神转化为商业伦理,极大推动了关羽信仰向财神形象延伸。 商业伦理的精神象征 :商人推崇关羽的核心,尊敬其品格是商业道道诚信守义的标杆。关羽"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等典故,其重承诺、守契约的形象,被视为商业合作的基石。 三教共尊的文化融合:儒家尊其"义",道教封其"关圣帝君",佛教奉其为"伽蓝菩萨"。这种跨宗教的广泛认同,使关羽成为不同阶层都能接受的精神符号,进而被赋予招财纳福的功能。 这种将道德楷模转化为财富象征的现象,体现了中国人"义利兼顾"的价值观——财富积累需以信义为根基,这正是关羽作为财神的文化内核。作为财神被敬奉于山陕会馆,本质上是关羽惊天感地的人品,客观上是中国人过好日子的心理道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