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北门引热议 这扇“破校门”,藏着一段院校合并史 最近,社交平台上一组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门照片,让不少网友对“名校门面”的想象打了个折——红墙灰檐的门洞朴素得近乎陈旧,红漆有些斑驳,门洞窄得像老居民区的出入口,有网友直言“好破啊”,还有人20年前路过时,觉得“像进了城乡结合部”。 但很快,熟悉校情的声音出来澄清:这不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正门,而是承载着一段院校合并史的北门。 这扇被讨论的门,其实已经是“翻新版”。有校友透露,“这是暑假刚刷过漆的样子。 而这扇门的故事,远比它的外观复杂。 有了解校史的网友梳理出它的“身份变迁”:它最初是煤炭干部管理学院的大门,后来随着机构调整,煤干院划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成为矿大北京东校园的出入口。2003年,北京广播学院(即后来的中国传媒大学)获批进入“211工程”院校行列,同时合并了矿大北京东校园,这扇门便成了中传北门。 这次合并不止是“收了一个校区”——原矿大北京东校园的工科专业迁回了矿大主校区,部分文科专业(如美学)并入中传,就连中传的外国语学院,也是由当时的国际传播学院更名后,从主楼搬迁至这个校区的。 门的“朴素”与学校的“顶尖”形成的反差,是讨论的核心。有人不解“全国传媒领域排第一的学校,怎么门这么破”,但校友们的回应很清醒:“这不是正门,南门稍微气派点,但正门也就那样”,更有人直言“学校的实力又不是靠门撑起来的”。 的确,中传在传媒行业的地位,从每年挤破头的艺考竞争、遍布电视台、互联网平台的校友资源就能体现——门面的“低调”,从不会影响它输送顶尖传媒人才的节奏。就像有网友说的:“把学上明白,比门好不好看重要多了。” 如今这扇北门,也随着学校管理的收紧有了变化。有校友提到,现在学校的出入口比以前严格了:老西门已经封闭,仅剩的几个门都需要刷卡进入,保安的核查成了日常。 其实,这扇“破校门”的争议,本质是大众对“名校门面”的固有认知,与高校实际积淀的碰撞。国内不少顶尖高校都有类似的“低调校门”:北大东门只是简单的三跨门洞,清华西门保留着老建筑的朴素。 中传北门的陈旧,从来不是“寒酸”,而是一段院校合并史的“时光烙印”——它从煤干院的门,变成矿大的门,再变成中传的门,每一次身份转换,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小切面。 说到底,校门只是一所学校的“入口”,真正定义它的,是门里走出的人。 中国传媒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