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国防部消息。 11月23日,荷兰国防大臣吕本·布雷克尔曼斯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由于在机场附近发现多架无人机,埃因霍温机场的民用和军用航空交通一度全部暂停,反无人机设备随即准备就绪,几个小时后机场才恢复运行。 这起事件并非孤立发生,就在前一天,附近的沃尔克尔空军基地上空也出现了无人机,军方甚至使用了武器进行拦截,但遗憾的是这些无人机最终逃脱了,初步发现5架后来数量增至约10架。 这事儿看着是荷兰的麻烦,其实整个欧洲最近都在被无人机折腾。从比利时布鲁塞尔机场两度关闭,到德国慕尼黑机场影响近万名旅客,再到瑞典、挪威的机场接连中招,短短一个多月里,欧洲多国都遭遇了类似困扰,显然这不是简单的恶作剧。 沃尔克尔空军基地的拦截失败透着蹊跷,军方都动用了武器,却让10架无人机溜之大吉。要知道现在主流的反无人机手段要么是电子干扰,要么是激光拦截,但前者怕抗干扰无人机,后者受天气影响大,荷兰军方这波操作,难免让人怀疑装备是不是跟不上趟。 埃因霍温机场的反无人机设备号称“随即准备就绪”,可航班还是停了好几个小时。这让我想起荷兰史基浦机场之前的遭遇,一架无人机就让跑道关闭45分钟,搜来搜去还没找到操作员。所谓的“准备就绪”,可能只是设备摆着好看,实际响应和拦截能力差得远。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些无人机来得越来越有组织。比利时国防大臣都直言,当地的无人机事件是“组织严密的协调行动”,荷兰这两起事件隔了一天,地点还离得近,很难说背后没有统一策划,到底是想搞破坏还是单纯制造混乱,现在没人说得清。 欧洲国家嘴上喊着应对威胁,实际行动却慢半拍。比利时直到出事才砸5000万欧元搞反无人机计划,欧盟的防御倡议要到2026年底才完成,现在全靠临时抱佛脚。反观法国,直接搞出高速撞击系统,拦截成功率超90%,这对比下来,荷兰的应对确实有点被动。 无人机之所以能横行,监管漏洞是绕不开的坎。虽然荷兰、比利时都在强调无人机注册,但市面上的小型无人机随便就能买到,改装一下就能飞得又低又隐蔽,雷达都难探测。想靠注册就能管住,说白了就是自欺欺人,没从源头堵住漏洞。 倒霉的还是普通旅客,本来规划好的行程,可能因为一架不明无人机就泡汤。有的航班备降其他机场,有的直接取消,行李、住宿全得重新安排,搁谁遇上这种事都得糟心。可机场和军方除了暂停运营,好像也没更好的办法,旅客只能白白受牵连。 北约都开始在东欧部署反无人机系统了,荷兰作为欧洲国家,反制能力却显得捉襟见肘。军用基地拦不住,民用机场靠关闭应对,这种“被动防御”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无人机技术越来越先进,再不想办法升级反制手段,以后类似事件只会越来越多。 有人猜测这些无人机是间谍工具,也有人说是故意扰乱秩序,甚至有国家把矛头指向俄罗斯,可至今没一个靠谱的结论。调查来调查去没结果,反倒是民众的出行安全受影响,这种“只闻其机,不见其人”的状况,比事件本身更让人不安。 欧洲现在面临的不只是无人机威胁,更是防御体系的短板。传统防空系统对付不了小型无人机,各国各自为战缺乏协同,监管又跟不上技术发展。真要解决问题,不能只靠事后补救,得从技术升级、联合防控、严格监管三方面一起发力,不然只能一直被无人机牵着鼻子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