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钚库存量远超民用需求 日本持有约47吨分离钚(其中10吨达武器级标准),理论上可制造1350-6000枚核弹头。配合青森县六所村再处理工厂的年产能(9吨武器级钚),短期内大规模生产并无资源瓶颈。 二、完整核燃料循环体系支撑转产 从铀矿精炼到废料处理,日本拥有全产业链技术设备。六所村工厂的离心技术可直接提取丰度93%以上的武器级钚,无需改造生产线即可实现军用转产。 三、规避试验的技术替代方案 超算“富岳”(537 PetaFLOPS算力)能通过高精度模拟核爆替代实体试验,将武器当量误差控制在千吨级。同时,H-3火箭、苍龙级潜艇等载具具备核武搭载潜力,形成“制造-验证-投放”闭环。 潜在风险点在于政治决策窗口 当前日本采取“核模糊战略”——以民用核能掩盖军事意图,借技术储备试探安保边界。这种策略虽规避政治代价,却放大地区安全风险:一旦突破红线,日本理论上可6-12个月实现核武器实战化,彻底颠覆亚太战略平衡。 日本核武能力本质是“资源+技术+政治野心”的复合体。国际社会需警惕其以民用项目为掩护的核材料扩张,强化IAEA监管与多边约束机制,防止技术储备转化为实质威胁。
丢掉幻想,准备战斗!石破茂的一句话,彻底撕碎了中日关系的最后温情面纱。既然连日本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