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政府突然宣布了,要把防卫费拉到GDP约2%的档位,采购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升级国产12式反舰导弹、上马“宙斯盾系统搭载舰”,同时把导弹分队和部队继续往西南离岛前推。 顺着这条线往下聊,你看地图就懂他们的盘算:与那国、石垣、宫古、奄美这串“珍珠”,正好卡在第一岛链的门轴上。陆自在这些岛上布置地对舰、地对空,空自在那霸、南西方向加大战斗机待命频次,海自驱逐舰常年在宫古海峡口子上看门。表面意思是“把威胁拦在外面”,本质就是把战线尽量押到别人家门口。 再补几条硬信息,“宙斯盾系统搭载舰”换上的是SPY-7雷达,官方表述要具备弹道导弹防御和广域防空,同时配合远程打击手段;“战斧”射程在1600公里量级,改良后的12式目标是上千公里。对比我们这边,东风-26覆盖西太大片海空域,东风-21D专门盯着海上大目标,轰-6K带长剑家族的巡航导弹可以“绕着飞”。用个接地气的比方:你拿根长棍子往外戳,别忘了对面不仅手更长,还有盾牌。 拿别国做镜子更清楚。2%的防务占比在北约里算“及格线”,日本这几年确实在补短板:F-35A/B批量买,护卫舰上SM-6、反潜网织得密,潜艇从苍龙到大鲸都不差。但软肋也在那儿——弹药库存、持续补给和民防设施没跟上。简单说,肌肉练起来了,体力和护具还差口气。 历史记忆也得翻新。过去日本自认“战火在外”,白江口、甲午、侵华确实多在别人的土地上打,可别忘了1945年的东京大轰炸和广岛长崎,那是真真切切的本土之痛。现如今,精确打击门槛掉得厉害,导弹、无人机群、电子战一套上来,想把火完全推给别人,难度比一百年前高了不止一个台阶。这两年朝鲜导弹飞越日本本州,J-ALERT半夜把民众叫醒,就是一面现实的镜子。 把今天的动静放到节奏里看更明白。我们在南海岛礁上做的是长期值守与态势感知,雷达、码头、补给体系一个个补齐;在钓鱼岛海域,海警舰艇高频次巡航已经成常态。这些不是“秀肌肉”,是告诉外界:底线清清楚楚,预案也不是摆样子的。对比日本把导弹往西南推,我们更在意的是“该守的守住、该到的到位”,不放空话。 再说日本国内的“火上浇油”。有政客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还有人热衷去台上刷存在。这些话听着上头,真要较真,受累的是谁?日本的能源、粮食对海上通道依赖极高,商船要走大隅海峡、宫古海峡,一旦局势紧张,保险费、航线绕行、港口运转先遭殃。这就像家里煤气阀门、水电总闸都在外墙,跟邻居起冲突,先被掐的总是自己生活必需。 把国外案例一对比,路子也不难选。英国、法国玩“远征”,背后是盟友体系和海外基地链条;日本现在借着和美、同澳的合作,想在技术链上“搭车”,比如远程打击、反潜网、无人系统联动,这些能提升平时威慑,但真进了高强度对抗,没有纵深、没有民防的家底,很难扛长局。 说到底,“把战场往外推”的老黄历,在精准打击和一体化联动时代不灵了。谁要是还想着把火苗踢进别人院子,最后多半会把自家屋檐先点着。对中国核心利益动手试探,代价只会越来越高,这不是口号,是算得出来、看得见的现实时钟。 收个尾:安全不是把枪口递给别人来试,而是把脾气压住、把红线讲明、把手头该有的工具备齐。日本若真想少生事,先把“老幻觉”放下;否则,一旦踩线,被回敬的火力和节奏,绝不是上世纪的旧剧本能承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