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郭沫若带人挖掘定陵,可不久后,他的妻子和儿子都自杀身亡,参与挖掘的专家也都相继离奇死亡,这是怎么回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秋天,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给国务院递了份报告,说要挖明成祖朱棣的长陵,郭沫若一听就来劲了,觉得地宫里说不定藏着失传的《永乐大典》,以后还能挖武则天的乾陵找《兰亭序》。 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当场就急了,他跟考古专家夏鼐连夜写反对意见,说得很直白:咱们连个恒温恒湿实验室都没有,丝绸字画挖出来见了空气就得完蛋,这哪是考古,分明是毁文物。 周总理看了两边的意见,最后折中了一下:别动长陵,先拿万历的定陵练练手,就这样,28岁的赵其昌当上考古队长,1956年5月正式开工。 前期简直像玩侦探游戏,队员们在荒草坡上翻了大半年,才找到一块刻着"隧道门"的石条,更绝的是后来又挖出块小石碑,上面写着距离金刚墙还有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相当于万历自己画的藏宝图。 1957年5月,考古队终于摸到金刚墙,撬开砖缝后黑漆漆的,大家先扔只公鸡进去探路,等了一会儿见鸡没事才敢往里走,最后一道门被块巨石从里面顶着,队员们用铁丝弯成拐钉钥匙,从门缝伸进去把石头拨开。 地宫后殿摆着三口红漆楠木棺材,中间是万历,两边是孝端和孝靖皇后,周围堆满了金银器、玉器、瓷器,光是清点就发现有3000多件,万历的尸骨姿势很特别,右腿明显蜷着,正好印证了史书说他腿脚不好。 可开棺就是灾难的开始,那些埋了几百年的龙袍凤冠,在地下环境稳定得很好,一接触空气就开始氧化,几分钟时间,鲜亮的颜色变得乌黑,丝织品用手轻轻一碰就碎成粉末,在场的专家心疼得直掉泪。 有人想出个办法,往衣服上刷有机玻璃加固,结果更糟,热胀冷缩把珍贵的丝织品全撑裂了,还有人用白蜡处理木俑,反而让木俑扭曲变形,队长赵其昌往棺椁和遗体上喷福尔马林防腐,后来却成了他的罪证。 1959年发生了更离谱的事,那三口价值连城的金丝楠木棺材没地方放,竟然被当垃圾扔到山沟里,附近村民捡回去有的打成柜子,有的做成桌子,还有人拿来做新棺材,后来村里接连有人暴毙,这才传出拿棺材板遭报应的说法。 真正的重击来自1966年,万历和两位皇后的尸骨被从库房拖出来批斗,最后一把火烧成灰,几百年的帝王连骨灰都没留下,赵其昌被打成反动分子下放劳改,在密闭地宫工作的摄影师因为长期吸入有害气体精神崩溃自杀。 很多人把这些悲剧说成诅咒,其实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和儿子郭民英、郭世英自杀,是十几年后政治迫害导致的,吴晗也是在那场浩劫里狱中自尽的,把这些事和考古强行捆绑,是把沉痛的历史简单化了。 定陵的教训太惨痛,郑振铎和夏鼐再次上书,周总理看到文物损毁的照片后立刻批示:十年内不开皇陵,这个原则后来成了考古界的铁律,不主动发掘任何帝王陵墓。 现在秦始皇陵一直没人敢动,不是怕什么诅咒,是懂得了技术不到位的时候,最好的保护就是不打扰,考古不是挖宝,每次发掘对陵墓来说都是不可逆的拆解,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2023年,十三陵地下文物库建成,定陵那3000多件残损文物终于迁回恒温恒湿的环境,某种意义上算是重新入葬,但当年毁掉的金丝龙袍、被烧毁的帝王尸骨,永远无法复原。 信息来源:(新京报——明定陵:帝陵文化的探秘与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