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相小泉进次郎最近宣布了一件新动作,内容直接连着台海局势和日本的能源命脉。 他在会议上说,这是关乎日本经济安全的大事,不光是防卫预算——台海的和平稳定影响能源运输。日本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今年预定有6590万吨,其中三分之一的船都要穿过台海或巴士海峡,台海若有风吹草动,那运气可好不到哪去。 按照专家汇总的数据,液化天然气来自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卡塔尔,运输路线一旦卡住,费用便会飙升。不只是天然气,煤炭也得进口,约1。67亿吨一年,原油大约1。83亿桶,换算下来每天就是250万桶。这个数字其实有点吓人。 进口量变多,风险分散却还是集在几个大国手上。2022年,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供给量给了日本19。2%,最近小泉签了新协议——长期供应份额提升到约20%。怎么理解,他其实是在分批摊风险,日本进口的煤炭美国占9。8%,原油6。9%,其实并不算很高,但都是关键点。 日本政府一直在编能源安全的方案,每年都要出,不只是应付舆论。能源进口的路线图会不会变风险地图,这谁能说得准?小泉倒没太把话说死,只是说“必须做好准备,进行各种想定”,想定?你都不觉得有点虚吗? 能源格局其实也正悄悄发生变化。2021年的时候再生能源都只占20。2%,当局给指标——2030年要提到36到38%。这不敢说是不是吹牛,但目标总是要定的。还有个劲爆的,说是到2030年要把温室气体比2013年减少46%,2050年搞碳中和,想想是不是有点难。 现在全球都在讲碳中和可持续,可现实是日本还离不开化石能源,依赖占比还在24。8%。 这一系列指标和台海局势绑在一起后,日本对于防务支出的态度也变了。小泉主张未来五年内,防务预算要涨到GDP的2%左右,之前说是三十年目标,现在缩短了时间线。 可在我看来,台海能不能真的“和平稳定”,小泉喊话有用么?多边沟通,在国际社会里听着好听,真遇上了突发状况难道只靠“希望”这俩字?经济和安全,这年头哪能完全拆开。一边说要分散风险,一边还提升对美国能源的依赖,这个操作看着有点矛盾啊。 也有人说,日本能源安全就是要在进口结构上动刀,但全球局势动不动就起波澜,谁敢拍胸脯说一定分散得了?就算能源独立做得比以前多,遇见地缘冲突,运输成本是立刻浮动的,涨价也躲不开。 小泉的做法,表面向可持续目标努力,实则对外依赖并没有减少多少。日本防务预算提上来,经济压力也大,能源涨价会反噬普通民众。你说日本到底能不能把能源和安全完美区隔?我看以后只会越捆越紧。 不过,也有人觉得增加防务支出对能源安全没什么帮助,预算用在其他地方会更实在。但小泉拍板就是要涨,你觉得他考虑得全面吗?反而这几年能源进口总量涨了,防务压力也没降。 台海局势、日本能源依赖、碳中和目标,看似互相推动,实际谁都不肯让步。 有人说2024年的能源风险比以前更不确定,这招前后脚是不是多余了?到底是防务优先还是经济优先? 你觉得日本今年的能源安全战略,能不能真的抗住各种外部风险?会不会哪一步走错,就全盘跟着绷紧?如果让你选,你会怎么给小泉支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