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投降还是继续战斗?泽连斯基其实已经给出答案 国际政坛最近的风向有点呛人,特朗普团队甩出来的“28点和平方案”,刚落地就搅得各方不安。 乌克兰总统府的灯光亮到后半夜,欧盟外交负责人博雷利更是急着发声明,直言“任何触碰乌克兰主权的方案都站不住脚”。这哪是劝和,分明是把选择题拍在了泽连斯基桌上。 21号晚上的全国讲话,泽连斯基没穿常穿的西装,套了件深灰色夹克——那是前线士兵同款。“要么蜷起身子丢了骨气,要么咬着牙扛住,哪怕最铁的盟友可能松劲”,话音刚落,直播评论区瞬间被“守住”刷屏,这股子硬气,比国旗还醒目。 特朗普这步棋走得太算计。赫尔松前线的乌军刚把俄军的冲锋顶回去,战壕里的士兵还在往靴子里塞干草御寒,美国那笔400亿美元军援就卡在了众议院。 里面有能防零下20度的睡袋,有打坦克的标枪导弹,全是救命的东西。这会儿抛“和平方案”,等于掐着脖子谈条件。 很多人没细扒那28条,核心就藏在第11条:让乌克兰“尊重克里米亚现状”,顿巴斯地区搞“高度自治”。说白了,就是打了这么久,流血牺牲换来的土地,得主动让出去。 更狠的是第19条,要求“冻结北约东扩谈判”,等于直接焊死了乌克兰的安全大门。 泽连斯基的难处,早写在了国防部的战报里。过去两年美国给的700多亿美元军援民生资金一断,前线弹药库的红灯就亮了——每天3000发炮弹的消耗,库存只够撑到下月初。 赫尔松右岸更惨,30%的村子还没通稳定电,志愿者送的取暖器,凑不够给独居老人分的数。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喊“我上台24小时内让俄乌停火”,听着像好话,实则是逼降。 真停火了,没弹药的乌军守不住阵地,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土地易主,这账谁都算得清。 总统办公室刚更的民调实打实:78%的人反对领土让步,利沃夫街头采访时,一个刚满18岁的男孩举着爷爷的军功章说“就算去前线,也不能让爷爷守过的地丢了”。社交平台上“我的故土我守护”的话题,已经刷出了200多万条帖子。 好在乌克兰不是孤立无援。欧盟上周拍板的50亿欧元援助,分了明明白白:20亿给公务员发工资、给老人发养老金,30亿专门买防空导弹和反坦克装备。 德国的30辆豹2坦克,已经顺着铁路运到了扎波罗热前线,12名德国教官跟着过来,手把手教乌军在冻土上开坦克——冬天地面硬,坦克履带容易打滑,这些细节都得提前练。 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更提气,143个国家支持乌克兰主权,比去年多了5个,连之前中立的坦桑尼亚、赞比亚都投了赞成票,国际社会的态度摆得很清楚。 有人骂泽连斯基“一根筋”,不懂变通。可他守的从来不是权力,是乌克兰人的“根”。这个有1600多个民族的国家,敖德萨的希腊族渔民照样在黑海撒网,利沃夫的波兰族老人还在教孩子跳传统舞蹈,没人愿意自己的家乡换个名字。 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工人,把民用拖拉机改成装甲运兵车,晚上就去防空洞给逃难的孩子读故事;基辅大学的姑娘们,把留学申请材料锁进抽屉,穿上白大褂当战地护士。 这些普通人的坚持,才是泽连斯基最硬的后台。他说“没骨气的和平,不如打到底”,其实是把所有人的心里话喊了出来。 现在再看标题里的问题,答案早藏在泽连斯基的行动里。他没去华盛顿求着要援助,反而飞了趟波兰,跟杜达总统敲定了明年的粮食出口线路——乌克兰的小麦能顺利运出去,民生就有底气。 他也没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穿着防弹衣钻进赫尔松的战壕,跟士兵分吃一碗热乎的红菜汤。所谓的“艰难抉择”,在“不丢尊严”这个底线面前,从来都只有一个方向。 战争从来不是选“打”或“不打”,而是选“站着活”还是“跪着生”。乌克兰人选了前者,哪怕冬天要在防空洞里躲空袭,哪怕前线要在雪地里啃干粮,这份不低头的劲儿,比任何和平协议都金贵。 那些劝他们“投降”的人,忘了和平从来是靠自己争来的,不是靠别人施舍的。只要还有人愿意为故土扛枪,这场仗就有意义,而泽连斯基,不过是把千万人的坚守,凝成了一句掷地有声的回答。 (参考信息:央视网——乌克兰局势 泽连斯基:不会放弃领土 已准备好迎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