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暗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牺牲品,无从发声。”老实说,这一段话表面上看似乎还挺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完全是舆论战的拙劣手段。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纽约时报甩出的那句“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里”,乍听像那么回事,装得挺“洞察”,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它把“中国在国际上强大”跟“老百姓在国内绝望”硬生生按在一起,捏成一个莫须有的对立,这不是分析,而是制造情绪。 说白了,就是把舆论战披上“深度观察”的外衣。 他们那套“悖论论调”之所以能糊弄没见过中国的人,全靠两个前提支撑:第一,中国强大是靠“牺牲普通人”换来的;第二,中国老百姓普遍对未来绝望。 可问题是,只要你真的在中国生活过一天,就知道这俩前提压根站不住。 这几十年,中国从弱变强,从贫穷到全面迈向现代化,靠的不是从老百姓身上拔资源,而是让老百姓一步步过上更舒坦的日子。 城市村庄里铺开的路,是实打实踩着就知道舒服;医保报销越来越方便,看病再也不是“家破人亡”的代名词;农村的水电网通到家门口,这种生活改善不需要谁替我们讲,自己心里最清楚。 你说现在老百姓没压力,那也是假话,谁没有压力呢?全球经济大环境都在变,哪个国家不是有起伏? 但把“压力”说成“绝望”,那就是夸张得离谱了。 你看看街头,青年人在做项目、跑创意、考编制、搞副业;中年人在撑家庭、拼事业;老人们跳广场舞、旅游、享受医保带来的便利。 大家的努力姿态才是生活真相,不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绝望”。 更让人无语的是,他们还把中国人说成“为了国家当大国牺牲的冤大头”,这逻辑甚至没过脑子。 要清楚,中国追求大国地位不是为了跟谁打擂台,而是为了争取更安全的国际环境、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企业走出去更顺,让老百姓出国更体面,让国家不再动不动就被别人掐住脖子。 以前出趟国被人耍脸色是常事,现在中国护照含金量越来越高,中国人在外面越来越安心,这种变化怎么就成了“牺牲”? 要说牺牲,倒是美西方大战乱一堆,牺牲的永远是普通人。 最搞笑的一句是他们说“中国人无从发声”,这话一听就知道是坐办公室凭想象写的。 现在的网络留言、政务平台、建议征集、社区议事会,哪个没见过?政策调整前征求意见早成常规,你随手点开城市留言板,总能看到问题被回应、建议被采纳。 老百姓说话的渠道比十年前、二十年前多太多了,西方媒体非要装作看不见,只因为承认这些事实,会让他们的偏见全线崩塌。 纽约时报到底想干嘛?不是为了理解中国,也不是想提醒中国人“反思”,他们的任务很简单:挑情绪、搅认知、制造“不自信”。 只要能让中国人开始怀疑国家发展、怀疑社会前景,他们的目标就达到了,他们之所以反复炒“悖论”,就是想在中国内部制造矛盾,给西方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即将崩溃论”添燃料。 可惜他们又一次算错了,中国社会的韧劲和稳定,是从基层生活里长出来的,不是靠“喊口号”吹出来的。 无论是城市的速度,还是乡村的变化,无论是产业的结构升级,还是民生保障的不断增强,都在告诉每一个人:中国的强大和普通人的生活,从来不是互相对冲的,而是互相支撑的。 真正的中国故事不是纽约时报写的那套“宏大悲情叙事”,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切身体会的:路修好了,出门更方便;医保扩了,看病更省心;新行业多了,年轻人能折腾的空间大了;国际影响力提升了,中国人走到哪儿都更硬气了,哪一个不是实打实的改变? 毫无疑问,日子有压力,发展有难题,但那是成长必经的坡,不是“绝望深渊”,真正的绝望,是看不到变化;而真正的希望,是能在变化里看到未来。 中国人日子过得怎么样,不需要外媒指指点点,我们自己最清楚。 纽约时报说的“悖论”,不是中国的,是他们自己的——一边承认中国越来越强,一边又必须编个故事证明“你强是假的”;一边说中国人绝望,一边又解释不了为什么中国社会依旧活力满满。 这种自相矛盾,才是真正的悖论。 现实很简单,中国人脚下的路是一步步铺出来的,不是外媒嘴里吹出来的,谁更可信,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