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几千年来中日干架,就没一次打到过日本本土,明朝清剿倭寇是在东南沿海,甲午战争厮杀在朝鲜半岛和黄海,全是咱这边在挨折腾。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事儿细琢磨就觉得憋屈,戚继光带着戚家军把倭寇杀得落花流水,可打来打去都在福建浙江自家地界上,人家日本老窝压根没碰到一根毛。 后来万历年间朝鲜告急,明军跨过鸭绿江跟丰臣秀吉的大军血战七年,平壤打、露梁海战打,把日本人赶回去了,战场还是在朝鲜半岛。 到了甲午战争更惨,北洋水师在黄海全军覆没,辽东山东沦为战场,日本本土连根炮弹毛都没挨着,转头就从《马关条约》里捞走相当于清政府三年收入的赔款。 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对劲,日军在甲午战场才死了一千多人,清军阵亡超过一万,咱家门口被打成废墟,人家拿着赔款回去扩军备建工厂办学校,把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硬生生喂成亚洲军事强国。 伊藤博文那句“尚未下咽,饥甚”说得明明白白,这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打赢了抢地盘捞好处,打输了本土也安然无恙,最多损失点在外面的兵力。 有人说元朝不是打过去两次吗?确实打了,忽必烈集结过十几万大军、几千艘战船,真刀真枪踏上了九州岛。 可那两次远征败得比谁都惨,第一次遇台风沉了两百多艘船,近万士兵葬身海底;第二次更离谱,十四万大军刚会师就碰上连续两天的台风,六万多人被日军砍杀,三万多人沦为奴隶。 这仗打得太窝囊,窝囊到后世都不愿多提,反倒让日本人产生了“神风庇佑”的幻觉。 问题出在哪?古代跨海作战本来就是赌命的事,舰船技术有限,补给跟不上,再碰上季风和台风,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 明朝不是没想过直捣黄龙,万历年间浙江巡按张文熙提议从镇海出兵直捣日本老巢,皇帝都觉得这主意不错,可保守派言官一句“骚动江南”就把计划毙了。 后来福建巡按徐兆魁再提,朝廷都调好了熟悉岛情的总兵,结果丰臣秀吉突然病死,计划又黄了,你说这是日本运气好也行,说老天爷帮忙也行,反正结果就是它本土始终没挨过真正的痛打。 这种安然无恙的处境,养出了日本骨子里的赌徒心态,甲午战争之后尝到甜头,它就更肆无忌惮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七成以上陆军陷在中国战场,可本土军工生产直到1939年才正经规划,之前全靠从中国抢资源“以战养战”。 只要本土没受威胁,军国分子就敢硬撑,民用产业几乎停滞也要把军工占比飙到五成以上。 真正让它老实下来的是什么?是美军的炸弹落在东京街头,是广岛长崎升起的蘑菇云,当本土工业被夷为平地,当平民在空袭中死伤无数,再狂热的扩张野心也得凉下来。 二战结束前那几个月,日本本土挨的炸比之前几十年加起来都多,这才彻底打醒了它的美梦。 历史把账算得很清楚:你越不敢打过去,它越敢冲过来;你手里有直击其本土的底气,它才会掂量掂量。 明朝倭寇打了十几年,东南沿海搅得鸡犬不宁,可倭寇巢穴在日本,这边刚平定一批,那边又能冒出新浪人,根源就是没摸到人家老家。 甲午之后日本更膨胀,因为它知道就算输了,大不了撤回岛上舔伤口,本土永远是安全的。 地理位置给了日本天然屏障,但也给了它把战争当生意的胆量,对付这种把本土安全当底牌的主儿,光靠防守没用,你得让它明白战争不是只烧别人房子的游戏。 万历年间那些“捣巢之策”虽然没成,但思路没错,守土是本分,可攥紧能打到对方家门口的拳头,才是真正的安全。 说到底,这几千年的较量证明了一件事:战略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单纯守在国门外消耗,永远无法让对手真正停手,只有当挑衅的代价变得无法承受,当本土不再是避风港,野心才会真正被抑制下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