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凌晨,特朗普刚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也发布了与中方进行电话通话的情况。那么他强调了一些什么?对未来的中美关系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通电话之后,大洋彼岸的特朗普虽然在次日凌晨迫不及待地更新了社交动态,但他那些大写加粗的推文中,字里行间塞满的全是大豆、芬太尼以及对明年4月访问中国的期待。 那个曾经被东京方面视为“救命稻草”、赖以为重的“台湾议题”,在特朗普公开的兴奋表达中竟然只字未提。 这种公开层面的“失语”才最令某些人胆寒。 作为即将再次执掌白宫的商人,特朗普算盘珠子拨得很响:他迫切需要冲刺2025年全美GDP增长3%的目标,而在这个宏大的经济愿景里,能不能卖出更多的大豆、能不能搞定芬太尼管制、能不能让中国作为“贵宾”在G20或者随后的互访中给足面子,才是他关心的头等大事。 在这些真金白银的利益面前,所谓盟友的地缘野心,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反观中方在通话中的表态,那是寸步不让的“雷霆之音”。与特朗普聚焦经贸的实用主义不同,中方极其罕见地将台湾问题拔高到了“二战胜利成果”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历史维度。 这实际上是在给那个还没坐热办公桌的新一届美国政府划红线——如果想要美国经济再次伟大,就必须承认台湾回归的历史必然性。 有趣的是,私底下的特朗普远比他在推特上看起来更“懂事”。 根据流出的通话要点,他不仅认可了这一历史定位,甚至坦率承认当年中国在二战中的关键作用,这无疑是给了还在做“联美抗中”美梦的某些势力一记响亮的耳光。 前段时间,无论是高市早苗那样在西南诸岛搞导弹部署的激进派,还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赖清德之流,他们的全部底气都建立在“美国会兜底”的幻想之上。 他们以为凭借美日联手的军事姿态就能把局势搅浑,进而浑水摸鱼。但现实是残酷的,这次中方连那个惯用的外交词汇“应约”都没用,这种双方都急着谈的态度本身就说明,中美两个大玩家已经开始绕过这些嘈杂的“中间商”,直接进行顶层交易了。 这种被“越顶外交”支配的恐惧,正在日本首相官邸和台北蔓延。 特朗普对经贸协议的急迫落实,以及对明年春天访问北京的热切期待,其实都在传递一个隐晦却致命的信号:在他的“美国优先”账本里,只有利益置换,没有所谓的“盟友情谊”。 甚至可以说,那种对于台湾问题“理解重要性”的私下表态,比公开支持更具杀伤力——因为它意味着只要价码合适,或者为了避免干扰他的经济大计,某些棋子随时可以变成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