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德媒刊文声称,中国当下面临两个道路选择,其一是,收复台湾,其二是,进一步进行内部改革,德媒声称,如果中国将这一阶段性的战略平衡误读为有能力在台湾问题上通过强势手段与日本及其盟友“正面碰撞”,则可能重蹈晚清甲午战争的覆辙——因战略冒进暴露其脆弱,最终吞下深远代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1月24日,有德国媒体抛出一个论调,说中国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收复台湾,另一边是深化内部改革,只能二选一。 他们还煞有介事地警告,如果中国现在动手,可能会重蹈甲午战争的覆辙,这话听着新鲜,咂摸一下,却满是陈腐的馊味。 有些话术,兜兜转转一百多年还是那个老配方,他们把维护国家主权和搞好内部发展,硬生生掰成两件完全对立的事,这套逻辑就像在说,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就不能保卫自己的家。 这不滑稽吗?一个国家连自己的领土完整都保不住,内部的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岂不都成了沙滩上盖楼,随时可能被一个浪头卷走? 他们很爱提甲午战争,似乎想用那段屈辱的历史来吓唬人,但他们故意忘了,或者说不敢承认,今天的中国和当年的大清,根本不是一回事。 那时的清廷,连自家的军舰炮弹都造不齐,还得从国外买,工业体系几乎为零。 现在的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认证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一颗螺丝钉到一艘航空母舰,都能自己造,用百年前的旧船票,怎么可能登上今天的新客船? 这种论调背后,藏着一种精于算计的傲慢,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永远在“改革”路上、永远在解决“内部问题”的中国,一个埋头搞经济,但主权有瑕疵、领土不完整的中国,对他们来说最完美。 这样的中国,市场够大,能让他们赚钱,但又因为有台湾这个“软肋”攥在外部势力手里,永远无法真正挺直腰杆,构成他们眼中的“威胁”,这算盘打得噼啪响,可惜打错了地方。 我们这些年的改革,从来就不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从优化营退环境,到推动产业升级,哪一项不是在国际竞争的惊涛骇浪里锤炼出来的? 当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跑遍欧洲的大街小巷,当我们的光伏板为全球的绿色转型供电,有人开始焦虑了,开始念叨“产能过剩”的经,实际上,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中国在高端产业链上的崛起,动了他们的奶酪。 同样的逻辑也体现在军事上,他们盯着我们的航母编队,渲染我们的导弹射程,却闭口不谈这些力量是用来干什么的,国防的“防”字,首先就是保家卫国。 当外部势力把军舰开到你的家门口,频繁搞军事演习,不断向一个省份出售攻击性武器时,难道我们应该视而不见,继续“专心改革”吗?放弃抵抗,祈求和平,那不叫和平,那叫投降。 德国自己实现统一的历史,就是一面绝佳的镜子,当年东西德合并时,全世界有谁劝过他们“先别急着统一,专注搞好内部经济”? 民族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都是不容交易的核心利益,轮到中国,标准就变了,这种典型的双重标准,说白了就是不想看到一个完整、强大的中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今天,外部势力介入台海的成本,早已不是甲午战争时能比的了,全球化的今天,供应链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所有人都网在了一起。 兰德公司的兵棋推演早就揭示了残酷的真相:在中国的家门口开战,任何对手都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那些叫嚣着要“正面碰撞”的人,恐怕连自己国内的通货膨胀都搞不定,真以为一场远隔重洋的冲突,不会让他们的经济体系瞬间崩盘? 解决台湾问题,和推进内部改革,从来就不是两个选项,而是中华民族复兴这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个强大的、繁荣的、不断改革的内部,是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最坚实的底气。 反过来,一个统一的、稳定的国家,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最可靠的保障,它们是同一条路上的两个里程碑,指向同一个目的地。 所以,德国媒体这篇文章,与其说是“警告”,不如说是一种过时的战略呓语,他们还活在用历史的旧剧本指导现实的幻想里,却没发现舞台和演员都已换了人间。 对我们来说,路很明确,要做的事也很多,我们会继续深化改革,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同时,我们也绝不会在国家主权问题上退让半分,这两件事,我们都要干,也都能干成。 至于那些想拿台湾问题做文章,迟滞我们发展脚步的外部势力,最好还是多花点时间,看看世界地图,算算经济账,掂量一下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时代变了,那种靠几句恐吓就能让一个大国屈服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