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的一个事情就是,面积偌大的海南岛却很少有大型港口呢?就陆地面积而言,海南岛3.4万平方公里,其背靠我国雷州半岛,按理来说是有广阔的腹地。同时,海南岛沿海一周的海岸线长度超过了1900公里,又面向深邃的南海。讲说来,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漫长的海岸线,应该诞生众多的大型港口才对啊。为何现实中,海南岛的大型港口寥寥无几呢? 这个问题我之前跟做港口工程的朋友聊过,答案比想象中复杂,甚至有些点和我们的直觉相反。首先得说地质,很多人觉得海岸线长就等于能建港口,但大型港口需要的是深水岸线——水够深(至少15米以上才能停万吨级大船),海底地基硬,不容易淤积。海南的海岸线大部分是沙滩、潟湖或者红树林湿地,比如东边的万宁石梅湾、陵水清水湾,全是细软的沙子,水浅不说,挖深了不出半年就会被海浪带来的泥沙填上,维护成本高到吓人。而且这些地方都是生态敏感区,建港口等于破坏旅游资源和湿地,根本得不偿失。 再说说腹地的问题。大家以为背靠雷州半岛就有广阔腹地,但以前海南和大陆的交通主要靠轮渡,货车过海要等好几个小时,成本比走湛江港高不少。雷州半岛的货物走湛江港更直接,没必要绕到海南。而且海南过去几十年的经济结构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橡胶、香蕉这些农产品的货运量不大,也不需要太大的港口。直到自贸港政策落地后,洋浦港才开始加速扩建,但也就这几年的事,大型港口自然还没形成规模。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战略因素。南海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我国的蓝色国土,但以前周边局势没那么稳定。大型港口不仅是货运枢纽,还涉及国家安全。如果早期盲目建大型港口,会不会成为某些国家关注的焦点?所以在建设节奏上,可能优先考虑了安全和生态,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 其实现在海南的港口正在迎头赶上,洋浦港已经成为自贸港的核心枢纽,未来还会有更多大型港口出现。但回过头看,过去的“少”不是因为没条件,而是综合了地质、经济、战略等多方面的考量。有时候,慢一步不一定是坏事,反而能让我们更理性地规划未来。
